分享

中国当代音乐心理学的奠基人(三)——张前教授

 阿里山图书馆 2019-04-15

作者:罗小平
内容提要:张前教授为中国音乐心理学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学会建立四个方面奠定基础的、当之无愧的学科奠基人。其学术风格体现为道器相接、纵横交融、兼容超越、平和灵动。

关键词:张前;中国音乐心理学;奠基;风格

文章刊登于《音乐艺术》2015年第3期

(续)

谢嘉幸在1990年卷《中国音乐年鉴》的《音乐心理学》综述中,同样提到了《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作为我国审美心理研究最早专著的贡献。

鲁枢元、童庆炳等主编的《文艺心理学大辞典》有专门介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一书的条目,并在《音乐心理学》词条中谈道:“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音乐界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张前的《音乐欣赏心理分析》(1980)、罗小平、黄虹合著的《音乐心理学》可视为代表作。”[i]

罗艺峰在1991年《中国音乐年鉴》的《双向开掘的意向——1990年中国音乐美学综述》中提到:“张前在开设‘音乐表演美学’课的基础上写出《音乐表演心理的若干问题》一文,着重论述了投情、想象、直觉、临场心理等新鲜课题,作者以较强的心理学知识,为音乐表演学的建设做了很大努力。”[ii]

笔者在1992年《中国音乐年鉴》的《音乐心理学研究综述(1990~1991)》指出:“张前的《音乐表演心理的若干问题》全面地探讨了音乐表演中投情、想象、直觉等心理活动的特点及最佳临场心理的发挥,是同类论文中较为系统与深入的一篇。”[iii]

冯长春在《中国当代音乐学》第一章《音乐美学》中评介“1983年,《音乐欣赏心理分析》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有关的音乐美学专著,也是第一本探讨音乐心理问题的专著。全书……对音乐欣赏心理几个重要方面及其规律和特点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成为这一领域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著作。”[iv]

笔者在2007《中国音乐年鉴》的《2006年中国音乐心理学综述》对张先生《再论音乐欣赏方式和心理发展阶段》一文,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该文是“作者长期深入思考欣赏心理的成果”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新看法,“具有启迪学界如何把握音乐活动心理规律的学术价值”。[v]

此外,笔者参与《中国当代音乐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音乐学》课题组)与《音乐学新论——音乐学和学科领域与学科规范》(杨燕迪主编)中《音乐心理学》一章的写作,都对张教授的音乐心理学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介和充分肯定。

张前先生音乐心理学的开创性成果为学界同仁的探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生长点,具有引领后学持续研究、展示学术规范的导向作用。如周海宏教授在其博士论文《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引言中就指出张前在《音乐创作心理初探》一文论述音乐音响与其表现世界之对应关系发生的过程与机制对他的启发。他认为张文谈到的表象转换的同构关系:“音乐的运动形态与人的心理与感情的运动形态(也包括部分外界形象的运动形态)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二者运动形态上存在着多方面的同构关系,也即相同的或类似的内部动力结构。……正是在运动形态上的这种同构关系,为音乐以类比性或比拟的方式表现人的心理与感情运动以及部分外界事物的表象运动提供了可能性。”以及文中其他的论述“不仅明确地提出了‘运动形态的同构关系’是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转换的环节,而且也第一次论述了二者之间转换的具体过程”。[vi]

王次炤在《乐府新声》1991年第1、2期发表的论文《论音乐创作中的想象》全面、系统地探索了音乐创作想象的特点、源泉、动力以及创作的灵感与想象的关系。其中,既有张先生的影响,亦有在此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

罗小平、黄虹合著《音乐心理学》在音乐创作心理与音乐欣赏心理章节的研究上也受到张老师相关研究的重要影响。如创作激情的双重作用,笔者在书中特别提到:“我国学者张前在《音乐创作心理初探》中对创造激情的双重作用进行的具体探讨对笔者很有启发。”[vii]此外,创作灵感特征的分析、音乐欣赏规律的把握对我们的思考亦有导向作用。

三、奠定学科育才基石
张前教授于1992年评为音乐美学博士导师,199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首设国内音乐心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开辟了培育学科高端人才的途径。他作为音乐心理学的第一个博士生导师培养了周海宏和蒋存梅两位博士,现有博士后研究者张静。

如今,博士们的成果卓著,在学界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周海宏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出版专著有《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获得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音乐何需懂——面对审美困惑的思辨历程》《音乐美学》(与王次炤、邢维凯合作)、《儿童钢琴学习指南》(与李民合作)、《社会科学成果评估的指标体系的研究与设计》(合作)、《钢琴之路——结构定向设计钢琴集体课教材》(与徐冬合作)、《家有琴童——音乐教育问题与对策》。参与张前教授主编的《音乐美学教程》。已发表有关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钢琴教育、图书馆学等方面的论文与评论文章60多篇。他的论文集《音乐何需懂——面对审美困惑的思辨历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曾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2014年一等奖,其他论文曾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三等奖。2003年获“教育部第三届青年教师奖。”他已招收了在读博士1人,培养了音乐心理学硕士8人。研究方向包括:音乐审美心理、音乐感知能力、背景音乐心理功能研究、音乐教育心理等。12年来,他在全国各高校、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一千多场的巡回讲演《走进音乐的世界》,让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的知识融入广大民众的音乐生活中,使音乐学理论在音乐实践中产生积极效应,有力地促进了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他对儿童音乐教育的创造性探究亦为音乐教育的奠基做出突出的贡献!

蒋存梅于2005年获博士学位后,在200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她的研究兴趣集中在音乐认知、音乐情绪、音乐治疗等领域,主要以先天失歌症者(俗称五音不全者)、自闭症者、音乐家和普通人为实验对象。近5年来,她已在国际SCI和SSCI收录的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20余篇英文学术论文,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过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Grant)。同时,蒋存梅还承担国际一些高水平学术期刊的论文评审工作,如《认知》《脑与语言》《神经学与生物行为评论》《心理神经学》等。迄今为止,蒋存梅指导音乐心理学研究生共8名,其中在读硕士3名,博士1名。可以说,张前教授的治学态度和研究精神一直影响着她,尤其是张教授在其博士阶段的悉心指导,为她后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存梅教授是当今学界不可多得的走向世界、大有作为的中年女学者。

以上两位博士形成的音乐心理学人才链,成为学界教学、研究队伍的中坚力量,可以为学科不断造就源源不绝的人才,使学科得以蓬勃、持续发展。

 此外,张前教授指导的一些音乐美学博士、硕士在导师的影响下,也十分关注音乐心理学研究领域,写出了有价值的论文。如刘沛在2001卷《中国音乐年鉴》中《面向21世纪的中国音乐心理学》一文中评介了陆小玲和冯效刚的研究:“陆小玲探讨的意象感受,是与诗意想象及音乐审美意义和作用相联系的。音乐的音响动态作用于听觉,使听者获得听觉意象。视觉联想的作用使之扩展至音乐之外的生存领域,与音乐的表现对象连接;而诗意的想象则把音乐的音与义、形与思、实与幻融为富有生命力的审美境界。”“冯效刚就音乐认知和情感的关系提出,音乐理解过程的核心是音乐的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音乐的文本是对音乐作品的抽象和概括。人們对音乐文本的理解由体验和情感认同构成:理解是情感产生的前提,理解的程度决定情感的强度,而音乐理解又受制于情感。体验指生活的亲身感受,具有主动性和动作性,是直觉与理解、理性与感性的融合。”[viii]

注释:
[i]鲁枢元、童庆炳、程克夷、张皓:《文艺心理学大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ii]罗艺峰:《双向开掘的意向——1990年中国音乐美学综述》,载《中国音乐年鉴》199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iii]罗小平:《音乐心理学研究综述(1990~1991)》,载《中国音乐年鉴》1992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iv]冯长春:《音乐美学》,载《中国当代音乐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v]罗小平:《2006年中国音乐心理学综述》,载《中国音乐年鉴》2007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vi]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vii]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三环出版社,1989。
[viii]刘沛 :《面向21世纪的中国音乐心理学》,载《中国音乐年鉴》2001卷,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