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乳腺乳管内病变谨慎使用BI-RADS分类(四)

 calisayu 2019-04-15

王淑敏  梅放(北医三院病理科)

先做一道来自Mayo Clinic关于DCIS的测试题。

女性,由于DCIS进行了保乳手术,病变广泛切除,下面哪个叙述是错误的:(c)

a.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进行乳腺活检偶然发现的

b.可有线样分布或颗粒样钙化

c.总是与浸润性乳腺癌相关

d.在进行钼靶成像之前常可触及肿物

DCIS是一个“很神奇”的病,其很少与浸润性导管癌相关,但是常常伴随发生。浸润性乳腺癌的一些亚型如三阴性乳腺癌、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很少与DCIS相关[1]

3. 包裹性(囊内)乳头状癌

可以称之为变异型的导管内乳头状癌,占乳腺癌0.5-2%,多发生于老年人(60岁以上),预后较好,多位于乳腺中央区至少约1/3病人有乳头血液溢液[2]。虽然我们称之为包裹性或囊内癌,其实这种乳头状癌由于缺乏肌上皮层[3],有学者认为这类癌实际是浸润性乳头状癌。也有学者认为由于这种癌界限清楚,行为偏惰性,尤其是免疫组化存在基底层者,可以按照导管内乳头状癌管理,但是当病灶>3cm时要注意评估前哨淋巴结是否受侵 [4]。对于超声而言[5],一些有价值的声像图线索包括:1囊壁局灶性不规则增厚;2)囊内实性肿物者如果出现微分叶、回声不均质、分隔增厚或内部血供需要考虑恶性特征的可能,但是这些表现与良性表现有重叠,如文献报道的图片囊内实性肿物,术前考虑恶性,最后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瘤。

病例,女性,60岁,右乳病变,超声显示囊实性病变,术后病理:(右乳肿物)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呈膨胀性生长,最大径2.5cm,周围局灶可见浸润,浸润部分呈非特指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评分1 2 2=5分、高分化,浸润灶最大径0.2cm,未见明确脉管内癌栓及神经侵犯,周围乳腺组织可见灶状非典型导管上皮增生(ADH)。免疫组化结果:ER(90%,3 ),PR(80%,3 ),Ki-67(约15% ),P63(-),SMMHC(-),Syn(-),CD56(-),AR(70%,3 ),P53(野生型),Cox-2( ),TOPOⅡα(25% ),D2-40(内皮 ),CD31(内皮 ),CK5/6(-)。

4.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这类癌发生率较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头状癌,年龄范围跨度较大,表现为囊腔内多发的呈串,呈巢的肿瘤细胞,往往缺乏纤维轴心。病理中的这类癌的描述通常乳头小,在低倍镜下表现为壁内红色增生结节样结构[4]这类癌有研究认为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6]。由于其微乳头状结构影像难以显示,所以其声像图表现报道很少,笔者查到的这篇文献报道实性成分较大[5]

从病理学角度推断这种表现应该很少见,我们认为这种表现是否由于这类肿瘤缺乏血管轴心所以会从周围获得血管供应,这样可能在微乳头上增生其它病变,我们重新研究了这一声像图,总体表示实性成分“疏松”,远段向导管内延伸,与管壁界限不清,这类表现可能我们还需要更多研究的支持。近期我们也看到一个病例,其声像图与该文献报道类似。

年轻女性,23岁,在国外留学,国外超声检查发现有一个囊肿,利用假期回到国内进行超声检查,检查过程中告诉我们,她觉得国内医生更有经验,所以她利用假期回来检查,短轴切面只显示囊肿,但是长轴切面,我们发现了囊内肿物,肿物与前述文献表现类似,

虽然这个病例目前没有病理结果,但是对于这类囊肿病变,我们一定要多切面扫查,由于实性成分疏松,可能单一切面未必会显示囊内实性成分,需要仔细扫查,而且一但有类似表现,我们应该注意这类特殊癌的可能,这时需要注意评估淋巴结情况

参考文献:

1.Doebar S C, Van d B E C, Koppert L B, et al. Extent of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according to breast cancer subtypes:a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 Breast Cancer Research & Treatment, 2016,158(1):179-187.

2.Rinaldi P , Ierardi C , Costantini M , et al. Cystic BreastLesions[J]. 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 2010, 29(11):1617-1626.(被引量17)

3.Collins L C , Carlo V P , Hwang H , et al. Intracysticpapillary carcinomas of the breast: a reevaluation using a panel ofmyoepithelial cell markers.[J]. Breast Diseases A Year Book Quarterly, 2007,18(1):65-65. (被引量126)

4.Ueng S H , Mezzetti T , Tavassoli F A . Papillary neoplasmsof the breast: a review.[J]. Archives of Pathology & Laboratory Medicine,2009, 133(6):893. (被引量113)

5.Ciurea A , Calin A , Ciortea C , et al. Ultrasound in thediagnosis of papillary breast lesions.[J]. Med Ultrason, 2015, 17(3):392-397.

6.Walsh M M , Bleiweiss I J . Invasive micropapillarycarcinoma of the breast: Eighty cases of an underrecognized entity[J]. HumanPathlogy, 2001, 32(6):583-589. (被引量18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