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炼字也,即精心斟酌用字。典故出自贾岛韩愈,唐代韦绚《刘公嘉话录》、宋代何光远《鉴诫录》均有记载。贾岛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驴反复吟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并作“推”“敲”之状。正值京兆尹韩愈出巡,贾岛冲撞其中,仍在做推敲手势。韩愈问,贾岛据实以答。韩愈思忖后说:“‘敲’字,佳。” “推”与“敲”,两者差异,可窥见汉字造字的精妙所在。以音节言,“敲”响亮,“推”静默。“推”“敲”的字音声响,恰恰与其字义相吻合,敲门在于弄出动静让人知晓,或来开门,或作通报;推门则在于无需动静,或自己进门,或无需通报。因此,以通常环境斟酌“推”与“敲”,常规用法各有侧重:推,一是此门未关,二是此门很熟,三是与此室主人关系很随意。敲,一是告知室内人,二是表示对室主人的尊重,三是有意弄出声响。所以,“推敲”无所谓孰佳孰劣,要看具体环境场景。 回看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此诗写探望僧友不遇,首联写去处大环境,颔联写友人住处之景,颈联写沿途行走之景,末联写作者感慨。被历代褒奖的是颔联和颈联,景致写得十分细腻。颔联“池边树”,一作“池中树”。 以诗句景致来看,“鸟宿”句写静默之景,“僧敲”句写响动之景。这大抵是韩愈认为“敲字佳”的原因。 但以贾岛会友人来看,“敲”显得客套陌生,“推”显得随意熟悉。“推”还可暗示主人不在意关门与否,夜不闭户更彰显禅门的清净无为。 前人有非议者,唯清代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二句本佳,亦不在“推敲”一重公案。”今人朱光潜《咬文嚼字》以为,“推”比“敲”要调合些:推“表示孤僧步月归寺”,敲则“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似乎平添了搅扰”。 古人作诗,有一气呵成,有苦心孤诣,还有先得佳句再成诗作。如果,贾岛先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句,再有全诗,就更无所谓“推敲”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