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辅周先生擅长治外感热病,热病最常见就是感冒、流感,跟师临诊亦必是最常见的病。此文为蒲老给徒弟薛伯寿教授反复讲述,真实记录,蒲老修改。善治外感必须从善治感冒起步,真正掌握感冒治疗方法,方可掌握达到外感热病善治者治其皮毛。反复研读此文为善治外感热病重要奥秘之一。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呼吸道传染病,经飞沫传播,临床典型表现为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疲弱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有重、有轻。本病常呈自限性,病程一般为3~4天。婴幼儿、老年人、有心肺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并发肺炎,预后较差。流感在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蔓延,波及面广,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流行性感冒是传染性极大的疾病,也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急性传染病。蒲辅周先生为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优势,防治流感的流行,曾在《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中探讨了中医对四时流行性感冒论治的一般原则。简要学习概述如下。 流感总属外感的疾患,治疗流感的原则也就总不外乎解表透邪为主,而解表法又应分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大法则。根据流感的发病因素和季节,区别宜温宜凉,再辨其有无兼夹,自能执简驭繁,得其要领。 流行感冒 冬日 治疗 可分感冒寒邪(同伤寒治法)和应寒反温感受非时之气(同冬温治法)两类。 1. 感冒寒邪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脉浮紧、无汗、舌白、口不渴、舌质不红,可予麻黄汤;发热、头痛、身疼、项背强、脉浮长无汗,可与葛根汤。 往来寒热、口苦咽干、胸胁满、目眩喜呕、脉浮弦,可与小柴胡汤。 恶风寒、头痛身酸、胸闷不渴、舌苔白、脉浮,可与荆防败毒散。 恶风寒而咳嗽、身微痛、舌苔白、脉浮而体虚者,参苏饮可与之。 以上虽同是辛温解表的方法,但见症不同,体质有异,故处方用药,应区别对待。 2. 感受非时之气(时行不正之气) 发热甚、微恶寒或不恶寒、头痛鼻塞、舌苔白或微黄、口微渴、脉浮数,宜葱豉桔梗汤凉解之。 若发热微恶寒、无汗或有汗不彻、微烦、面微赤、目微红(面赤色者,阳气怫郁在表之象)、口渴、舌苔白或微黄不燥、舌质色红而不绛、脉浮数兼紧,兼见咳嗽气急者,乃内热为外寒所遏,脉气受制,属寒包火,宜凉散之剂,麻杏石甘汤可与之。 若体虚感冒冬温,咳嗽咽干、发热头痛,加味葳蕤汤可以选用。 以上是微辛凉解表的方剂,因冬日虽应寒反温,但仍主寒水司令之时,选方不宜纯用辛凉苦寒,宜辛凉宣透。 流行感冒 春日 治疗 可分感温风之气(同风温治法)和非时之寒(同寒疫治法)两种。 1. 感冒风邪 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口不渴或微渴、头痛、有汗或汗不彻、或微咳、舌苔薄白、脉浮数,或用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或用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按风为阳邪,春则温暖,本《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之义,故用“辛凉解表”之正法。 2. 感冒寒疫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胸闷不饥、无汗、舌白脉浮,用香苏饮或复以葱豉汤。 恶寒发热或寒战、头痛、全身酸疼、咳嗽、无汗、口不渴、舌白而秽、不思食,脉浮紧或浮弦,可与十神汤,或苏羌饮。 流行感冒 夏日 治疗 夏令多热,感冒则头痛身酸、发热、口渴、无汗、舌白、脉浮数,可用银翘散加杏仁、滑石;发热、口渴、心烦、头痛、有汗,可用银翘散去芥穗、牛蒡子加杏仁、黄芩、生石膏;渴甚者加花粉;胸膈闷者加藿香、郁金;小便短者加栀子或加六一散。 若发热、头痛、头胀、恶心呕吐、胸闷身倦、腹痛下利,舌白滑或微腻,或渴,或不渴,乃暑秽及夹食,可与藿香正气散。 流行感冒 长夏 治疗 这一季节,兼暑、湿、风三气。尤多暑湿并胜。如伤暑感冒,表实无汗、发热、头痛、舌苔白、面赤口渴、右脉洪大,宜新加香薷饮;若舌尖红,可加黄连少许,小便短,亦可加六一散。 感冒暑湿,恶心呕吐、头晕身痛、倦怠乏力、腹泻不思食、发热口不渴,宜六和汤。 感冒湿胜,头痛如裹、身重、骨节酸疼、舌白苔滑、不渴不饥、脉濡、午后热甚,宜三仁汤。 若脉缓身痛、舌苔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减、继而复热,乃内蕴水谷之湿,外复感受时令之湿,黄芩滑石汤可与之。 如风湿上冲、头痛脊疼、项如折,羌活胜湿汤可以选用。 按四时感冒,在夏季,特别是长夏,风、暑、湿、火兼而有之,因此流感所感受的各有不同,必须掌握病机,灵活运用辛凉透邪、芳香清化、通阳利湿等法。 流行感冒 秋日 治疗 头痛、恶寒、发热、鼻塞嗌干、咳嗽稀痰、脉弦无汗,此属凉燥,杏苏散主之。 头痛、身微热、口微渴、微咳有汗,桑菊饮主之。 头微胀、目不清、口微渴、干咳,余邪不解者,清络饮主之。 咳嗽无痰或痰少而黄、咽干、口渴、舌红无苔、脉数,清燥救肺汤可与之。 以上是四时流行性感冒的一般治疗原则。可以前后互参,分别运用,不必拘泥。所列的方法与方剂,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增减化裁。另外,如元素九味羌活汤、海藏神术散、苏沈九宝汤等,均是流行性感冒可以选用的方剂。因为祖国医学是非常丰富的,非一方一法或几方几法所能尽其治疗流感的应有作用。 |
|
来自: 新民中街 > 《中医大家(五色,五行,五脏,五运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