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某一派不是说用药只用这一类,比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属于寒凉派,但他并非不用热药,而是根据病人常易罹患的疾病,辨证后偏重选择寒凉药。 再者,医生用药有不同的偏向正是辨证的一种体现。中医辨证除了症状、病机辨证,还有著名的“三因制宜”的原则,即因人、因地、因时,根据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的不同,以及所处季节、地理环境,以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比如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提到,“余宗族素多,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正是因当时伤寒致病为多,所以才有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主要论述伤寒病(当然,此伤寒与现代西医所说的伤寒并不是一个)。 再比如金元时期的四大著名医家,刘完素善用寒凉,被称为寒凉派代表;张从正善攻下,被称为攻下派代表;李杲主张顾护脾胃,被称为补土派代表;朱震亨善滋阴,被称为滋阴派。他们的不同思想正是“三因制宜”原则的体现。 刘完素生于河间地区,当时正值金人进攻中原之际,河间是主要战场之一,因为天灾人祸,所以疫病蔓延,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认为疾病多是火热而起,所以治疗多用寒凉药,这正是基于当时的背景、所处地域而提出的思想。 张从正所处时期,与现在较为相似,嗜补之习较盛,不论疾病虚实,滥用温补药,以致于邪气稽留,在此背景下,他提出了攻下的思想,发展和丰富了“汗、吐、下”法。 李杲所处时期民族矛盾尖锐,恐惧忧伤,饥肠劳顿,每每损伤脾胃,因而内伤病变颇多,所以李杲在观察到这一现象后,基于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的理论,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病注意顾护脾胃,多采用“调理脾胃”“升举清阳”的治法。 朱震亨生于江南,当地气候湿润,湿热相火病较多,一般人死守《和剂局方》温燥之品,效果多不明显,而朱震亨在临证时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提出了滋阴降火之法,治疗多效验。 中医派别的产生多是在当时所处人文与自然背景、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的基础上,根据人们所易罹患疾病的不同,医生选择性运用不同的药物,从而被后世归纳为某一派别,而这也正是辨证的体现。 编辑 |曼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