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品味人生——宽容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上)作者: 《品味男女人生》 宽容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道德准则”即指道德的标准规范,无形的约束枷锁, 其实“忠”是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随着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加强,“忠”成为臣民绝对服从于君主的一种片面的道德义务。宋代以后,“忠”发展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维系统治“家国同构”,混淆群己权界,公私互犯,的最根本的礼教准则,是汉民族家庭美德与传统文化罪恶糟粕极具争议和威力的混合体。需要明辨的是,理论上和现实中的儒家孝道体系是中国特色封建专制主义社会历史的产物,并非人类的所谓“普世伦理”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真理。儒家所主张的依靠暴力实行的“慈、孝”倒设前提,无条件的奴隶主义,所谓“亲憎我,孝方贤”,传说中中国古代帝王舜,就是以此起家的政治阴谋家,开了扭曲人性、高压伦治、孝廉腐败的恶例。此后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后世有无数“以‘特定关系’人为神主圣王”的儒家邪教造成的群体人格畸变,良知理智沦丧的案例。这种要求他人“诚信”、“礼让”、“忠”、“孝”,而自己并不遵守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道德体系的完善,加大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难度,为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权力、责任”严重不对等,制度倒挂设计的孝道是违背《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公约》的根本原则和具体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违背现代文明社会的契约伦理与责任伦理、生物界的“责任伦理”和自然法的“道德金律”等等。
因此孔子在春秋时期就提出“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思想,并要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际交往中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他人。孔子的“宽恕”之道,是其“忠恕之道”的重要内容,是以爱人的“仁道”为基础的。“恕”道原则是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儒家立身行事的重要准则。“恕”道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人们通过将心比心的方式来饯行“仁”。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恕”作为实现仁道的途径之一,是现代社会修身的标准,同时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把宽容作为个人道德修养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基本立场。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易坤》中就有“厚德载物”一语。朱熹对此解释曰:“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象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它要求君子的德性,要象天地一样广博。只有容人之所不能容,才可做到能人之所不能,所谓君子能容物。是啊!宽容可以让世界和平,谅解可以换得灵魂高贵,请多给别人一份宽容,也许下一秒他会让你明白什么是灵魂的高贵。宽容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品德。他无处不在。在自然中因为有了海洋的不弃滴水,才有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波澜壮阔,因为有了高山的不弃寸土,才有泰山的高耸入云。 在历史长河里,因为有了齐桓公的不计前嫌,才有了齐国的霸主地位。因为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才有了蜀国天下三分有其一。有人因失去宽容而痛哭流涕,有人因得到宽容而欣喜若狂,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宽容,也希望自己拥有宽容这一美好的品德。因为宽容是世界和平的根基。如果没有了宽容,这世界就好像失去了光明。也不知,我们将要到何处去寻觅阳光。不知会有多少破碎的友谊等待重组,不知有多少破碎的亲情等待重温,不知有多少破碎的和平等待重补。更幸运的是,这世界并未失去宽容。也绝不能失去宽容。在当今这个竞争的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多行恕道,宽以待人,宽待别人,也就是宽待自己。宽容思想不仅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也体现在为政治国和民族关系方面。在治国之道方面,表现为“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即主张以广阔的胸襟,容纳不同的意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著名成语,便是典型的理论提炼。儒家的“德治”、“仁政”、“宽政”等思想,都是主张以宽恕的思想治理国家,并由此形成了中国政治的伦理化传统。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早在《尚书﹒尧典》就有“协和万邦”之说,即主张各国互相团结、和睦共处。历代统治者在制定和执行民族政策方面,也多采取了极大的宽容态度。如汉代司马相如受武帝之命“通西南夷”,招抚少数民族,便以“兼容并包”、“遐迩一体”为指导思想,并称这是武帝“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汉书·司马相如传》。正是这种兼容天下的胸怀,使汉王朝将不同民族,所谓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融合为一体,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未完待续)(图片来自网络)2019.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