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深教育家手记:父母如何和孩子打交道?

 长沙7喜 2019-04-16

布谷老师

有人说,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还有人说, 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

布谷学习父母群里有很多家长苦于和孩子“打交道”。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出现问题,是教育体制带来的问题。

那进入体制之前呢?三周岁之前,孩子还没有进入幼儿园,这期间的教育有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该归结于谁呢?是不是孩子进入体制以后,接受不属于体制的教育就没有问题?

西方的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学校出现的问题,都是家庭教育问题的再现。因为孩子生下来,最早和他们打交道的就是父母,父母如何和孩子打交道,会影响到孩子。

如果读了这篇文章,你发现你过去的教育方法是错误的,没关系,不管你的孩子多大,都可以重新来过——让孩子在无条件爱的环境中,重新过一遍他的儿童期。

正确的教育,只要开始就不会晚。

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哪些问题?

我在这里,可以做一个简单提示。如果父母没有做到全然地接纳自己现实中的孩子,孩子就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孩子表面上和父母很亲,但是内心是畏惧父母的。

如果你很权威,你的控制有效,你会觉得孩子很懂事,很听话,但这说明孩子会在你面前做表面文章。如果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他会害怕成人,害怕老师。

害怕老师,孩子就不可能喜欢老师,不喜欢老师,也就不喜欢与这个老师相关的课程。由于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当他听到老师和同学不同的意见时,会认为别人在批评指责他。或许,他喜欢学习,只是讨好父母和老师罢了。

教育的出路在家庭,在父母。父母找到了人生的出路,起码不会给孩子增加困惑。父母的人生出路,就是学会如何爱——如何爱自己,如何爱孩子,如何爱他人,如何爱环境,这就是儒家讲的亲亲、仁民、爱物。

  • 亲亲就是父母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 仁民就是当亲人给孩子的爱溢出以后,孩子自然会爱他的伙伴、爱周围的人;

  • 爱物,就是爱护环境。

我发现,当我全然地接受我自己,我的生命就充满激情和力量。五十岁,我才开始部分做到,而那些孩子,一生下来就做到了。

如此看来,我们到底是要向孩子学习呢,还是要让孩子向我们学习?

教育的高度不需要攀登

而是接受挫折时的低谷

孩子很真实,想要什么就要什么,要不到就哭,就生气。父母看到孩子哭,看到孩子生气,一般都会害怕,会排斥,会制止,会劝慰。但是我们如果继续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当孩子的情绪消失的时候,理性就出现了。

我们还会发现,排斥、制止、劝慰,都没有接纳的效果好。其实,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只不过成人一般会掩饰自己的需求和情绪罢了。

一旦我们突破了对情绪的排斥,就可以帮助孩子全然地接受挫折,超越这个挫折,胜任他的生命。教育的高度不需要攀登,而是接受挫折时的低谷!

孩子本来是有全然接受挫折、全然哭泣的能力的,但是,由于父母的评判,他们逐步丧失了这种能力,也就丧失了人本有真性情的天赋。

如果父母能够力所能及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让他们做真实的自己,在对孩子说“不”的时候,全然接受孩子因拒绝而受挫的情绪,使孩子能够全然地、不中断地体会和超越自己的挫折感,那孩子的教育,三岁之前就做完了。

孩子的教育,是如何对他而非如何教他。把孩子当人看,尽量给予孩子成人的地位,这时候起作用的,就是父母自己待人的方式。你待人的方式如何呢?

你待人的修养如何,你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就如何。

1

补救的第一妙方

平等地把孩子当人看,像对待一个成人一样对待孩子。当然,如果你对待成人的方式有问题,不知道尊重意味着允许他人和你不一样,你得学习和反省。如果你现在发现了自己过去教育中的错误,可以真诚地向你的孩子道歉——道歉的效果,是超过任何心理治疗的。你会发现,你的亲情关系复活了,你会发现孩子是深深爱着你的……还有很多,比如可能从此体验到真正的天伦之乐,体会到养育孩子的快乐和成就感。

2

补救的第二妙方

学会接纳情绪。让自己看到孩子的情绪,看到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当孩子有情绪时,阅读孩子的情绪,继而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情绪、宣泄自己的情绪。这个接纳孩子情绪的过程,就是爱的主旋律。

3

补救的第三妙方

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孩子每一项活动在学习中的意义,放下自己内心的不允许,让孩子建构他自己。

4

补救的第四妙方

尊重孩子,连同他的痛苦。不是花心思让孩子改变,而是学会在此时如何自处。比如,如果你的孩子在校,你可以把学习的任务交给孩子,从他决定起床上学开始,让他为自己的整个学习负起责任。当你分不清责任时,你可以问你的孩子,这件事是谁的责任。

以上经验,都是我实践过的。

孩子太需要不用教的环境

太需要做自己了

孩子有很好的感知能力,这是他们天生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是我们后天的教育永远达不到的。生下来不能走动的孩子,他们随时在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去触碰、用嘴唇去感知,他们享受这一切,包括他们不太灵活的身体运动都会给他们带来好奇和快乐。

而在一旁观察的我,一个成人,一个父亲,则如坐针毡,总是心痒痒地要“教”孩子——我看到了我的烦躁:

  • 为什么总迫不及待地要教孩子呢?

  • 我抱的是什么心态呢?

  • 我教的会比孩子自己学的好吗?

其实,我是不认可孩子本有的学习方式,这是对生命规律的否定。

我看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巨大的学习能力。学习不是被人灌输,不是静静坐在教室里接受老师的灌输,孩子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是学习。

学习,当以自学为主。以我自己的经验,自学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自学的东西很牢靠,自学容易找到不断超越自我的成就感,自学的人自然会向比自己经验丰富的人请教,自学的人喜欢和他人交流。而孩子,从他们出生的那天开始,他们一直都在努力自学,只不过我们父母一直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不到而已。

当我不断强迫自己持续地观察孩子,我终于克服了浮躁,感受到了我和孩子的心心相印,以及内心流淌的爱——是孩子纯真的生命感动了我,是孩子对成人的爱感动了我。孩子爱成人的力度与纯真,是超过成人对孩子的爱的。与此同时,随着这种观察的深入,我在处理孩子的情绪、调节孩子之间的冲突时,总有用不完的灵感。

孩子需要被看到、被关注,任何人都需要被看到、被关注。心理学上说,看到了就是治疗。我在观察孩子的过程中,很容易理解孩子,同时开始理解自己,疗愈自己。孩子是人,我们自己也是人,如果我们要做真实的自己,得先向孩子学习。

孩子需要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需要一个能够更多地自己做决定的环境去自学,所以我拼命地保护着孩子的这个环境,和孩子的父母抗争。不少父母由于缺乏对孩子的观察,他们跟孩子互动的时候,教孩子的时候,和孩子注意力所在非常不一致。

现阶段中国的教育,孩子太需要不用教的环境了,太需要能够自己做决定的环境了!

过早地开发语言和逻辑思维,不仅剥离了孩子的感官、生命体验,还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而脱离感官体验,被动地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意味着焦虑,因为情绪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

“教”孩子给孩子带来的挫折感,要远大于孩子自身探索所感受到的挫折感。教的挫折,会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不是教孩子知识,而是对他们的探索、对他们生命成长的支持。

生命的高度,在于处理挫折感后的自我抉择。能够自我抉择,才能够掌握自己的人生;能够处理自己的挫折感乃至各种情绪,意味着成熟。

如果在观察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没有对孩子和自己有新的发现,是很难把教育做好的。这就叫“以盲引盲”或者叫“以盲导明”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没有自知之明,就不会有知人之智。

多数情况,成人的心理阴影要比孩子多得多,他们是透过自己的心理阴影看孩子的缺点,但是他们看不到是他们把这些心理阴影投射给孩子、拷贝给孩子的。

他们看不惯那些阳光的、活泼的、真实的东西,他们认为那是幼稚。而那些对孩子的说教所起到的作用,多半是对孩子的否定和打击,即使有很多的鼓励,都是带着属于成人的功利心,且措辞不够真实和贴切的。

本文选摘自作者畅销书《育儿育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