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在整理我以前写过的文章,我做一下归类。若不然有一些文章就不知不觉的丢掉了,这些文章,也包含着我的心血。 这篇文章是2006年9月我写的,今天我又进行了重新的整理。 现在请吃饭是常事,有谁还在乎吃的好坏,我想,吃饭只是一种氛围。使大家相聚的一个场合而已。我从来不在乎吃饭质量的好坏,我觉得吃饱了就已经很好了,现在的日子这么好,每天都像过年,何必在乎饭菜的质量? 2006年9月初,外女从美国回国,是公差。先到上海开会,然后回到北京的家住几天。她是9月1日到的上海,4日一早到的北京。近日,外女请在北京的亲属吃饭。 4日的中午,我们在呼家楼的“郭林家常饭”吃的。普普通通的一顿饭,我感觉很好。只是我带着外孙,匆匆忙忙的吃完。现在,还有谁在乎饭的质量呢? 我在单位的时候,也是大家常常聚在一起吃饭,如果让我点菜,我一定会给买单的省钱。我是尽量点便宜的菜吃,现在的生活这么好,每天人们吃得都非常好,不一定非要吃山珍海味,大家在一起只是享受相聚的乐趣。 我出生在50年代初,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六二年,我才十几岁,每天吃不饱。妈妈是三寸金莲,常常带着我们去挖野菜,回家的脚已经是血肉模糊。还经常吃揣糠的勃勃,用来喂猪的酒糟我们也吃过。 所以,经历过这些苦难,学会了节俭,而且节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觉得,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过来的人,才能体会今天生活的富足。 一九六八年,又是知识青年下乡,当时,每人每月供应2斤细粮,剩下的供应高粱米和玉米面。记得,我们的大米在青年点从来都没有做过饭吃,怕做饭不够吃。只好熬粥,每当粥做好了,大家是每人一碗的数着吃。常常是男孩子吃得较快,经常拉下我们女孩子好几碗。就是在那个时候,学会了快点吃饭,否则是枪不上的。 那时喝粥,男孩常常是喝10几碗,女孩也能喝7-8碗,要知道不是小碗,是二大碗。 高粱米饭很费火,我们自己做饭,经常煮不烂。在那是,我一吃高粱米饭就胃疼,现在的生活不知要比那时要好多少倍。 因为经历过艰苦年代,我家中孩子还多,我们都是自立,没有任何人依靠父母。况且,父母也没有能力可以依靠。但是,我父母都非常节俭,他们把这个优良的传统都潜移默化地传给了我们。我们家的子女过日子都很节俭。 大姐的女儿已经40岁,也是受了妈妈的影响,知道节约。我认为这是好事,是优良传统的延续。记得她还在阿尔卡特的时候,也是经常出差。她常常住最便宜的宾馆,吃饱即可。经常给阿尔卡特省下差旅费,很值得领导的赏识和信任。 这次又是,2006年的消费,她每天可以消费100美元以上。可是,她没有因为是用公款就可以随便的挥霍。在请她们的兄弟姊妹吃饭的时候,她找的也不是大饭店,点的菜也不是高档的。 今天,我问女儿:“姐姐请你们吃饭怎样?” “她那么有钱,怎么能那么寒酸,叫的菜也不高档。她每天100多美元的消费,剩下的钱也不给她,为什么会这样?”就因为这样,外女才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在国内的时候,她在外企工作,领导对她就很放心,有谁不愿意用这样的员工呢? 我的女儿在独生子女中就算是节俭的。但是,照我大姐的女儿比,她差的很远。我经常因为她乱花钱而生气,她自己说:“我已经够节俭的了,你还不满足。”现在她也不用我的钱,我管的就很少了,不过我们之间肯定是有代沟的,我在她家时,就有许多的看不惯,吃剩下的饭菜全倒了,我觉得太可惜了。 我看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常在一家餐厅吃便餐。每次用餐后,他都留下一美元给服务生当小费。 有一天,洛克菲勒又到这家餐厅用餐,餐后,还是给服务生一美元小费。服务生忍不住说:“假如我是你,我不会吝啬,给这么少的小费。” 洛克菲勒答到:“就因为这样,你才是个服务生。”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致富,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们习惯了乱花钱,而且都是一些不必要的开支,这是一种导致贫穷的坏习惯。真正的有钱人,都非常节俭,他们挣钱多,花钱少,知道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在财富的积累方面,讲究的是滴水穿石。人们都知道“积少成多,万涓成水”的道理,可是,没有几个人能做到,但约翰.洛克菲勒做到了。知道吗?这就是习惯的魔力之所在。必须养成节俭的习惯,否则,你永远不能积聚财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