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辰是个上大班的孩子,在幼儿园容易发脾气,比较冲动,常以自我为中心,经过在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执行力和情绪管理的课程学习,辰辰在行为问题上有了明显改善,所以,辰辰很想和其他家长分享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的一些技巧。 讲述人 辰辰爸爸 日期 2019-01-28 15:55:02 正文 怯生生的答应写一些东西出来,可又一时摸不着头脑,只能使劲回忆,当作是一种回顾,主要写一些孩子在行为问题上的改变,历时半年,孩子目前大班,在行为问题上有了明显改善,和大家分享。 我和妈妈的脾气都不算耐心,我的育儿经几乎为零,从孩子出生到上幼儿园,也只读过一本相关丛书,还是在妈妈极力推荐下被动读完的。从孩子正式进入幼儿园开始的半年后,各种烦扰的行为问题就开始接踵而来,主要在于: 爱发脾气的辰辰: 1.以自我为中心,得不到满足就肢体冲突 2.权威意识淡薄,对老师没有敬畏 3.在幼儿园不愿意和大家作相同的事,比如一起跳舞、唱歌 4.容易生气,情绪起伏大 5.不分场合打父母和家庭长辈 写上述文字时,我还心有余悸、揪心,各种痛苦的过程历历在目。由于一些旧时的观念,我一度认为打可以解决一切,会让孩子听话,妈妈也非常反对我的这种做法。改变的契机来源于我和妈妈参加了一次公益性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我得到的答案是“不要打孩子”,没过多久,我们报名了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的执行力和情绪管理的课程,又一次巩固了这个说法,于是我决定试一下,并把新华课程上和指导书上所授所读一股脑儿用上,当时的感觉就像五味杂陈,破釜沉舟。由于行为问题和情绪是一对双胞胎,互有关联,于是我和妈妈开始慢慢尝试下面的做法: 不打你的孩子,是的,任何时候。 协调家庭成员,一致你的想法,坚决果断予以实施(主要还是不和孩子有肢体上的冲突,一个规则大人孩子一同遵守)。 注视眼睛,传递指令 理解孩子的情绪,大胆说出来 忽略他的缺点,放大他的优点。 教会孩子深呼吸 给孩子选定一个“安静时光”的去处 记录每一件美好或困难的时光 给孩子更多的拥抱,告诉他,你们爱他 无限表扬 奖惩机制 不打孩子 我从小是被我妈打大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概念导致我会将很多解决方案统一成了“打”,这种概念渐渐地、错误地传染给了孩子,在他的世界里,运用这种方式变得”合情合理”。 任何时候,都不要打你的孩子!打孩子,是父母得不到问题解决的办法时的一种昏庸的宣泄方式,父母终将为此买单。我们可以在家里给孩子演示轻轻碰一下和重重打一下的区别,尽量教会孩子肢体接触的力度。我们的孩子对用力触碰会疼这个道理,有些模糊。 协调家庭成员,统一观念 由于我们是和长辈住一起,所以在几次非正式沟通后,初步达成家庭的其他成员,也一律不能再打孩子,包括同住的长辈, 禁止任何家庭成员使用肢体动作的惩戒。重点强调,包括家庭成员喜欢用轻拍,轻打的方式来表达疼爱之情,也希望可以做到禁止。比如轻轻打一下屁股用来表达疼爱。在孩子不具备分辨力之前,禁止。 注视眼睛,传递指令 我自己经常容易犯的错误是给孩子下达指令时,要么是“远程”,要么是看情绪。比如家长在做一些自己的事情时,带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去干嘛干嘛,效果很不好。我们可以尝试放下手中的一切,走到孩子身前,与他齐肩,对视他的眼睛,用平静果断的语气告诉他,你现在需要做什么,比如:妈妈希望你现在整理玩具,因为一会我们要去洗澡了。 我们的孩子普遍存在指令接受度不佳的状况,那么你还可以尝试:宝贝,你可以再玩5分钟玩具,然后我们一起把玩具整理好,洗澡的时间快到了。心细的家长还可以制定每天的作息时间表,贴在孩子可以经常看到的地方。 理解孩子的情绪,父母替他说出来 提高孩子识别情绪的能力,特别是男孩子,这方面的能力通常比女生要开发得晚。平时我们在家里会给孩子准备一些空白脸谱,让孩子分别把生气、伤心、开心等等的五官画出来。孩子有情绪时,父母是可以识别出来的。比如在某个活动中,孩子因为没有分到喜欢的玩具,而大发脾气,此时我们可以注视着他的眼睛说:宝贝,妈妈知道了,你是因为没有被分到喜欢的玩具在生气,妈妈也觉得是有点失望,要不我们试试有没有其他小朋友愿意和我们交换的,但如果实在没有,那我们只能接受这个玩具,争取下次能分到。其实我也知道宝妈宝爸们还是会纠结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真的没有换到喜欢的玩具,这时孩子又生气了怎么办。我只想对你们说,勇敢地踏出一步是一步,没有完美的孩子,只有家长在一次次历练中积蓄能量,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 这里有几个技巧,尽量用陈述句与孩子交流,言语中避免用到“不”这个词语。最坏结果的处理方式则是带孩子去僻静的地方冷静,双手紧握住他的双臂,避免他踢到你。 各种情绪,在家里,在户外,都可以练习。比如当妈妈是真的生气了,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因为你一直没有去写作业,我现在很生气,我需要去安静时光冷静5分钟(安静时光后面会说),此时父母需要作深呼吸,呼吸大声到孩子能听到。我们的孩子,模仿能力都非常强,声音对他们而言有足够的吸引力。 回顾这半年的学习和在新华培训的经历,我和妈妈都成长了很多,本篇先分享这几个小技巧,后面的几个技巧我们下次再与家长们分享,欢迎持续关注...... 治疗师总结: 非常感谢辰辰爸爸的分享,如上所述,我们会非常强调建立规则,眼神接触,家人支持,分享感受,深呼吸等技巧的重要性,辰辰爸爸通过自己的学习,对我们教授的技巧做了详细的解释,这些技巧也希望更多的家长开始去尝试并且为孩子的成长做出改变,非常期待下次的精彩内容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