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的田野上“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听课后记范剑萍长兴实验中学学校首届“课堂节”圆满落下帷幕,五节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同课异构,其中四节是本地年轻教师执教,另一节是特级教师肖培东临时起意授课。肖老师原定执教《皇帝的新装》,在听了两节《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决定抛开“新装”改“走一步”。这一步让所有听课教师惊诧莫名继而叹赏不止,也让学生迷惑厮觑继而精彩纷呈。 同一篇课文,切入点各不相同;同一个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各有侧重;同一个教学环节,效果却大相径庭。那么到底是什么致使课堂呈现的气韵截然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收获差距悬殊?有句俗语:只要方向正确,路就不远。教师只有带着学生行走在“语文的田野”上,一路上才会领略到语文的绚丽风景。 且来比较一番。 一、导入伊始:迈入语文田野的第一步 有从莫顿·亨特的飞行故事“孤胆英雄”导入,有从让学生观看自拍的学生攀岩视頻谈感受导入,有从介绍作者猜测作者导入。这些导入固然新奇,但是除了新奇,我们是否还需要深入思考:这些是语文吗?我们所做的是引导学生走进本,还是远离文本?我们还是行走在语文的田野上吗?学生早已知道要学的课文,何必再绕圈子导入,有这时间还不如拿来多读一读课文,直接进入文本呢。 来看肖老师的导入。 师:陌生的课文怎么学?这篇课文的标题就告诉我们了。先要走一步,然后…… 生:再走一步! 师:那你知道第一步是什么吗? 生摇头。 师:翻到前面的单元提示看一下,拿到文章走的第一步是什么? 生:本单元继续练习默读,力求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妨在书本上进行圈点勾画,还要标注关键语句,和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师:所以我们知道了学习课文的第一步是好好读书!我们一起来把文章读一读,不要着急。老师给大家起个头,接下来请你们默读或者小声的读,读的时候要拿笔在书本上圈点勾画,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导入是一门技术,既要精简地带进所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要精巧安排,但是,不管怎样导入只是一个引子,只是一个辅助环节,花时过多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只会让学生里语文越来越远。钱梦龙老师说:“要认认真真教会学生读书”,“读书”才是语文的本分,肖老师充分利用课文题目和单元导读这些资源,指导第一步是读书以及怎么读书,已经自然带进整体感知环节,扎扎实实,简简单单,迈出语文的第一步。不到一分钟,学生就已经沉浸在阅读中了。三言两语导入,效果出奇,风景“读”好,这是返璞归真教学智慧的体现。 二、主要环节:一步一步走入语文田野的深处 先看其他四节课的主要环节: 第一节课: 1. 概括课文内容,用上新学词语。 2. 这是一个怎样的“我”?品读“我”的心理。 3. “我”怎么下来的?是谁搭建了这些桥梁?品读动词体会心理,对话父子语言,一个怎样的父亲。 4. 谈启示,“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岩石象征困难。总结本文是从小悬崖上“走一步,再走一步”得到大启示以小见大的文章。 第二节: 1. 走一步,学习词语并用上本课词语说故事。 2. 再走一步,找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语句,体会“我”在这一事件中心理上的变化。 3. 巨大的成就感中我要感谢谁?主要品读父亲。 4. 我们在“他”的经历中收获了什么? 第三节: 1. 你对课文有什么认识呢?请用简介的语言表述对课文的认识。 2. 请用圈点勾画法细读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进行有感情朗读。 3. 归纳描写心理的方法。 4. 再现情境,运用所学方法写出心理活动片段。 再看肖老师课堂主要问题: 1.自读思考,写了一件什么事?(概述故事) 2.“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请找出文章中写“闷热”的句子。 文中却无一处在写闷热,那么至今还能感觉到的“闷热”不是天气而是心情的害怕和紧张,于是进入细读文中写“闷热”般心情的句段。 3. 爬下悬崖,摆脱困境,“我”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你觉得是什么? 4. “我提醒自己 ” 请你选择父亲、母亲、吉利、离开我的伙伴中一个自由说说,在说话的过程当中把“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句话嵌入其中。 比较下来,我们看到课堂都是由四个环节组成,但关键环节的主问题设计角度不一样,带领学生行走的方向也不同,自然一路的风景也不尽相同。 语文的风景是曲径通幽处的惊喜 同是品味“我“的心理活动,前三节都是要求直接找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语句。“直接”两字就让学生失去了寻觅的冲动,心理描写就在那里,还需要找吗?而真正的语文风景,绝不会是无需寻找就可以一览无余、唾手可得的,而是苦苦寻觅,曲径通幽处的惊喜。 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言,因为有矛盾,所以文本才有了可分析的精彩。肖老师就是抓住了文本的矛盾处,激起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走进语文田野的深处。肖老师的问题是从朗读课文第一句话 “闷热”开始,这一问非常巧妙。文章开头就写“那种闷热至今还能感觉得到”,肖老师就要学生去找找文章中写“那种闷热”的语句,学生遍寻课文后竟然发现文中却无一句关于闷热天气的描写,明显矛盾。这样学生才明白,这“闷热”不只是天气的概念,更是为了表达“我”内心的紧张害怕。肖老师从矛盾之处切入品读“我”的心理,学生在语言之河中“争渡争渡”,享受到的是“惊起一滩鸥鹭”般语文风景和无比惊喜。 语文的风景是依体而教的深度 再看第三环节,表面上看,其实都是指向课文内容“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难忘经历。但是前三节课的问题是:这是一个怎样的“我”和“一个怎样的父亲”,而肖老师的主问题是“我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你觉得是什么”,前者指向“人物”,后者指向“经历”,两种问法的指向性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大家对文本体式的认识是有偏差的。前者是把文本作为小说来读,而后者是作为一篇叙事散文在读,而课文只是一篇散文,并不是小说,文章的目的并不是要塑造“我”的形象,而是从“经历”中得出感悟,因此,其他三节课的提问只能引导学生误入语文的歧路,虽是长途跋涉,但风景索然。 对文本体式的认识偏差,让学生走向了不同的路途,一路风景迥异。“一个怎样的父亲”只着眼于局部“父亲”?教学内容狭隘,一个父亲,遮蔽了所有的语文风景,学生无法从广阔的视野,更多的角度去品读这一段难忘的经历。而肖老师问“我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就把思维的触角引向了广袤的语文原野,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这一段文字的任何一面,看到了语文的风景,学生回答“是我逐渐升起的勇敢”“是对父亲的信赖”“是父亲的鼓励”“是好朋友吉利叫来父亲”……每一种回答都带来了精彩的品读。语文的风景是依体而教的深度,肖老师设计的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问题一提出,就立即调动和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能从自己阅读的体验中产生独到的想法,这就使得课堂成为学生展示多元理解的思想跑马场,课堂也因多元而深刻。 语文的风景是文本内容的不断生长 第四环节,谈启示谈收获。其他课这样问“我们在他的经历中收获了什么”,其实这个启示是学的内容,却不是教的内容,它确实重要,但学生能学会,一读就懂,如果还停留在这个层面去教,那就没有生长点,只是一种反复。肖老师的设计问题明显有了宽度,同时增加了思维含量,“我提醒自己 ” (父亲、母亲、吉利、离开我的伙伴,用进“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句话)。学生喜欢有点挑战的问题,果然,稍作停顿后,精彩回答纷纷迸出。 “我选父亲。我提醒自己当孩子受到困境的时候,不要一味的责备他,而是安慰他,帮助他,让他可以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选择离开我的伙伴们。我提醒自己我们在抛弃我们的伙伴的同时,我们是否想到他正处于一种困境之中,所以我们应该走一步再走一步,去关心我们的伙伴们。” “我选择的是母亲。我提醒自己以前管着儿子,一直不让他做危险的事情,而他这次在他人的帮助下爬下悬崖的事情,他能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走下悬崖,我觉得很欣慰。” “杰利。我提醒自己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还很长,在这个过程中,我门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坎坷,但是我们不需要害怕,我们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走向成功。” 从主要环节看问题设计,我们终于明白,如何让学生贴近文本,如何让学生主动去品读语言,如何发挥出学生阅读的多元化理解……要实现这些需要一个主问题,这个问题开放大气而又接文本地气,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问题不是报幕式的没有思维含量的小问题,这个问题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和思辨,能支撑起课堂一段长时间的发现和思考,能从多角度走近文本内核,深深扎根于语文田野的沃土之中。因此要设计这样的主问题,需要我们掘地三尺,沉入文本,静心阅读,注意文章的矛盾处、空白处,通过语言揣摩、品味、咀嚼,走向文本核心之处。 三、朗读品味:“再走一步”,田野风光无限 于永正老师说:“要鼓励学生读课本,有感情地读。”,语文是读懂的不是看懂的,引领孩子们获得阅读能力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要欣赏语文田野的无限风光,必须一路吟诵朗读,五节课都注重朗读,但是其他四节课朗读形式单一,有些朗读是为了读而读,没有附加值没有提升,那样的朗读效率不高。着重来看看肖老师课堂上的朗读品味。 多姿多彩的朗读形式。“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课标)肖老师课堂最大的亮点在于朗读品味,课堂上展示了多样化的朗读,有课始学生的自由感知读,有学生个别理解读,有男女生组合读,有全班齐读;有教师的领读、教师的范读和教师指导读;还有对重点语句的反复品读等方式,总之,多样化的朗读带来的多姿多彩的课堂风景。整节课在琅琅书声中,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贴近了语言,逐渐理解了悬崖上“我”的心理,进而真正懂得了那三句话.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我便能应付一切……” 适切到位的朗读指导。肖老师非常注重朗读指导,课上学生朗读从一开始没感觉地读,到有声有色地读,到有个人理解地读,读得兴味阑珊。学生似乎被掐点了朗读神经,一个个成了朗读高手。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每一次都是在肖老师指导品味语言后朗读出彩,到最后,竟然不指导,学生也能读得那样自然有味道。 例一:师:看下一段。“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一节,我想听听同学读的怎么样,我就知道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怎么样。请你来读。 生15:“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孩子把“一分一秒”读得如寂静中秒针滴答) 师:为什么把“一分一秒”读的这么强烈? 生15:因为他很害怕,所以认为时间是过的十分慢长的。 师:(面向大家)在孤独害怕的时候,任何一分一秒都是这么的漫长,有实质感的漫长,所以这个一分一秒要读的快还是慢? 生:慢。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 这个朗读指导环节,肖老师激励学生读,再倒过来问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全班读好,充分相信学生能读好,确实学生就能读好。 例二:“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再见” 师:一个破折号里面的情绪是很复杂的,刚才我们依据文本做出了多种猜测,可能是害怕、紧张,也可能是不好意思,也可能是气喘吁吁,更有可能是被大家的声音给打断了。好,接下来,女同学读“嗨,慢着,我没法——”男同学马上打断她的话。 生(女):“嗨,慢着,我没法——” 生(男):“再见!” 肖老师先引导学生想像破折号——后面的内容,再把想像的理解读出来,最后男女生分角色读,读得如在现场。 精彩绝伦的标点品读。课堂上一个精彩的细节就是对父亲的品读,其他几节课都这样教学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父亲为什么这样做,把这位父亲和自己的父亲相比体验读出文中父亲形象。但肖老师别具慧眼,引导学生行走在语文的田野中,走进文本深处,一个个小小的标点,也能读出无限风光,请看: 师:发现了没有,父亲说话都用什么标点符号,“我”呢? 生:逗号和句号。“我”用的是叹号。 师:接下来,我想把父亲说的话全部改成感叹号,你来给大家模拟一下。哪位同学来读一读?感叹号的话,父亲会是怎么说话的? 师:(范读)“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考虑一下,这个父亲为什么不用感叹号啊? 生31:用感叹号这样说可能会有一种责备的口吻。 师:所以他要用逗号和句号,力求让自己说话的语气变得很平静,就是一件小事情么,是不是?所以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来,父亲很注意说话的……? 生:语气。 师:好,再来看,“我”第一次说话为什么用感叹号? 生32:因为此时我很着急,很想下去。 生33:因为这个时候我还是很害怕的。 师:好,特别害怕,那你试着读读看。 生33:读。 师:哎呦,读的真好!谁还想读读看? 生34:读。 师:真的是这么读的!男同学一起来读读看。生:男生齐读。 师:女同学读出父亲说话的平和性。 生:女生齐读。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师:既然我这么害怕,能不能把“我”第二句话再改成感叹号?请一位同学和我对话下,用感叹号读。(师生对话朗读) 师: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生35:看见了! 师:这样子多好啊同学们,考虑一下,作者为什么用句号呀?想明白了没有啊? 生36:因为父亲在上一句话中已经教给我如何爬下去,已经让我心情比较平静下来了,给了我鼓励。 生37:我觉得如果感叹号就不符合当时的情景了,就显得很激动,但我当时才刚刚平静下来,不可能会马上激动的。 师:我终于平静了下来,内心已经不害怕了,这个句号很有味道,显示出了我的心理变化。来,我们再来读一读,我读父亲,你们读孩子。(师生配合朗读) 师:我们知道了,从感叹号到句号的转换其实就是我的心理的变化过程。真是一个高明的作家。 在这一个环节中,肖老师用的敲门砖很不起眼,居然是标点,一个逗号、句号和感叹号,学生在肖老师引导下,变换标点朗读,无需分析就充分品读了父亲的平和沉稳智慧和我心理的微妙变化,这个细节没有碎问没有纠缠,只有精彩的朗读,读出了标点的语气,也就读出了父亲和“我”,不失为本课中一大亮点。 肖老师的课是临时起意、临时备课而成的家常课,只是慢慢地带领着孩子们在语文的田野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欣赏着一路的语文风景。它没有精致的PPT,它没有炫目的声乐视频,也没有博引深刻或诗意的话语……在语文田野的深处,或静心细读,或朗声诵读,这是一堂书声琅琅“言意兼得”的语文课,一堂孩子快乐学习品味熏陶的语文课,一堂真正本色的语文课。树叶不是一日变黄的,但愿作为语文人,坚持走在语文的田野上,走一步,再走一步,静心读出文本核心,精心设计出符合文本和学情的主问题,让语文教学如秋日田野一样绚丽真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