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受语言之美,领悟情感之美──浅议亲情类文章的教学

 十八小子 2011-04-23
 在苏教版教材中,有一些亲情类的文章。如《第一次抱母亲》、《爱如茉莉》、《母亲的恩情》等。亲情类文章的特点是辞淡情浓。有一种值得继承发扬的精神充盈其中。这一类文章能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与高贵,提高学生对爱的感受力,培养感恩之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很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语言能力,丰富文学素养。
    亲情类文章中情感应该是主线,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亲情教育应该渗透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 不应该过分注重情感教育,弱化语文的工具性。把这类文章上成思想品德课。也不能脱离课文的思想内容单纯的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而应是“以文悟道”“因文学道”的过程。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言:“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引领学生感受语言之美,领悟情感之美,应该是教学这类课文的上佳选择。下面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谈谈亲情类文章的教学。
    一、《地震中的父与子》写了什么?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第一篇幅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二、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
    课文着意的情感是“亲情”——父亲对儿子的责任与承诺,儿子对父亲的信赖与对别人的关爱。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与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一)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课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2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首先,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二)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
    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巧用文本,激情引读便可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当父亲看到废墟时,别人绝望了,他没有,因为,他想起对儿子说的一句话:……”“当父亲挖得双手流血时,他坚持着,因为他记住的还是那一句话……”“当他要累倒时,支撑着他继续挖下去的,仍然是那一句话……”学生在反复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时,能够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高度感,体会到“父爱如山”的力量!体会到课文反复出现这句话在表达上的好处。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是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怎样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呢?我鼓励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先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读写融情的设计,是学生对人物形象感悟升华的过程,是内化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是学生把情感积累外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
     学生对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有了形象的感染;在品味语言中,心灵获得了爱的感动。此时,引读全文结尾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读出父子的高大形象,读出父子可亲可敬的爱,读出由爱创造的幸福,读出自己心底深处爱的震撼。
    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引领学生潜心品读文本,领悟文本的语言表现力,扎扎实实地练好学生的语文内功。整个教学设计,紧紧抓住一个“情”字,通过多种形式品读,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父子深情,让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

立足文本,感悟、品味语言之美


育才实验中学  臧淑霞


    今天是727号,是远程研修活动的第一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聆听了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二十二中朱慧敏执教的经典美文《春》的课堂实录视频。感受最深的是朱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一起通过阅读文本,来达到感悟、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朱自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我觉得朱老师与众不同的突出的特点是——教学的切入点选得好,选得妙。朱老师在整堂课以“品味春天之美,品味语言之美”为主线,以朗读为主要活动方式,来实施、组织教学。这打破了以往我们在教授《春》时,以引导学生阅读文中的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为主要活动的框架结构,听罢豁然开朗,不由为朱老师的机智叫好。
    感悟之二是朱老师的教学活动安排井然有序,主次鲜明。先组织活动“朱自清喜欢春,因为它美在
”,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再以我喜欢春,因为它美在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例如从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入手,通过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引导学生领会排比、比喻修辞的妙用;背诵“……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想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来领略拟人的修辞;背诵课文最后三个比喻段,来品味作者诗一般的语言,感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又从写作的角度从嗅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进而领会文章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从而对文章的欣赏又进了一步。

    这样,朱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本中的语言文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师范读、个人朗读、齐读、朗读比赛背诵、学生范读等形式,来品味语言之美,由浅入深,层次分明。
  其三,引用课外诗词、美文、评论等文字,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还充分调动学生的古诗积累,引用了杜甫的《春夜喜雨》,让学生背诵一些写春草的诗句“草色眼看近却无”、“浅草才能没马蹄”等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一直品味诗文中的春景。这样,学生体会到了景物描写的作用——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用心聆听视频中传来的优美的声音,我在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的过程,不由感叹道自己的浅薄:为什么古人常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教育我们,就是因为——学习,没有止境。今天聆听了朱老师的课之后,让我感受更深,我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要好好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提升自我,让自己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