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5 23:05 “他们不是怕你,他们是怕你所代表的意义。”两个年轻人拿着贩毒的钱,骑着哈雷前往新奥尔良的四月斋前狂欢节,旅馆主人因他们格格不入的外表而拒绝他们的入住申请。而在路上的时候,他们却随意地让陌生人搭乘自己的顺风车。 在《逍遥骑士》这部影片中,很容易让人辨认出六十年代美国的影子:毒品、狂欢节、嬉皮士、摇滚乐……这两个远离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家伙,在路程中谈论关于自由、救赎、存在与虚无这些艰深的哲学与宗教命题。 看似颓废和堕落的生活,却是对虚无和存在的思考。随着摩托车引擎声响的消散,几个年轻人与他们所处时代之间,也留下了不可填补的鸿沟。 被曲解的嬉皮文化 在当代,一说起嬉皮,很多人会联想到“飞叶子”、“脏辫”、“纹身”之类的标签。而他们对于嬉皮和“反叛”的理解,就是脏辫加纹身,印染长衫加披肩,烟酒永不离手。好像只要形象一塑造完毕之后,就觉得自己是个非常地道的“嬉皮士”了。 还有一些模仿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公社,远离主流的生活方式,有人将其称之为“当代嬉皮”,觉得这就是嬉皮的“反叛精神”。 可见,在公众的曲解下与商品化符号的包装下,“嬉皮士”成了玩世不恭的代名词。而在许多的青少年眼中,这种“当代嬉皮”文化,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被贴上“独特”、“前卫”和“个性”的潮流消费品。 嬉皮时代的反叛精神 如果你有关注嬉皮时代“反叛精神”的历史脉络,就能清楚地了解到,这种脱离了时代的语境,只是一昧复制过去形式的“当代嬉皮”,它与六七十年代的嬉皮文化所表达的“反叛”,是毫无相似之处的。 “嬉皮士”这个词语,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表了西方国家反抗习俗和政治的年轻人。他们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表达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提倡非传统宗教,同时也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贪婪,以及传统道德的狭窄与战争的无人道性。 beatnik(垮掉派)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美国的反叛文化的主体称之为“垮掉派”。这些身着工装衣服,追随着“Beat”精神,听爵士与摇滚、热衷于诗歌创作的“垮掉派”,在六十年代中期,引领者“嬉皮士”时代的崛起。 在六十年代过后,由于保守主义回潮的冲击,“嬉皮精神”变成了三个演化路径,分别是阿比·霍夫曼引领的“异皮士”,中西部嬉皮公社和西海岸老嬉皮。 被捕的阿比·霍夫曼 七十年代,阿比·霍夫曼在出狱之后与约翰·列侬策划了一系列反战活动。1989年,他服用150片苯巴比妥自杀。霍夫曼在入狱期间,写了《请偷走这本书》、《伍德斯托克国》等作品。后来,他还与一名电话黑客创办了《青年国际党阵线通讯》,并成为黑客文化的肇始。 中西部嬉皮公社的建立也集中于七十年代,继六十年代的迷梦破碎之后,这一批在最后才赶上潮流的青年,不再继承前辈们积极的革命精神,转而在远离东西海岸政府的中西部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乌托邦,并将其视为逃避异化社会的避难所,避世消极却自由自在。 而西海岸的老嬉皮,则是最先投身“嬉皮士运动”的一批成员,主要集中在美国的旧金山地区。 海特-阿什伯利社区 1967年,当嬉皮之风开始刮至整个美国,中西部的小镇青年逐渐涌入了海特-阿什伯利社区。原本的嬉皮精神被肤浅的性狂欢和硬毒品取代,再加上政府对LSD的打压,被新潮流排挤的老嬉皮士们,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退出。 当代嬉皮所面临的课题 嬉皮文化自传入中国以来,由于翻译不一和引介不全面,已经沦为了一个负面的标签。许多人不了解的是,在中国青年群体中发展起来的“亚文化”,是来源于六十年代的“嬉皮士文化”。 而当今的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如个人平等、种族平权、性解放等,在很大的程度上也要归功于“嬉皮士运动”在六十年代所做出的努力。 “迷失在罗马痛苦的旷野。”这不仅仅是一句诗行,它是此刻的墓志铭和集体无意识的碎片。如何在新时代的语境下,结合当代青年文化,复兴嬉皮的“反叛”精神,这才是“当代嬉皮”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作者:小漪 编辑:小漪 / 或许你还想看 / 落 网 《独立时代》已经上线啦! “每个人都在喧哗与骚动中发出声响, 形成洪流般的声音矩阵” ——作者:贺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