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这句话,被误解了2000多年!

 思明居士 2019-04-16

在《论语·泰伯篇》中,出现了这么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别有用心的人胡乱解读,成了统治者的遮羞布,直到今天,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充满了争议,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怪那个时代没有标点符号。

汉语就有这样的特性,一句话断句不一样,理解的含义可以说是云泥之别,像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有很多种不一样的断句方法,既得利益者自然会像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去解读。

我选取两种相对主流的解释来说一下,你认为哪种对就选哪种吧。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这句话,被误解了2000多年!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种断句是比较主流的方法,意思是:对于老百姓,只要让他们按照我们(统治者)的意志去做就行了,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就是典型的愚民思想,千百年来,不论中外,不论东西,不论统治者用什么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控制百姓的思想,都是他们统治的核心。只要人的思想被统一了,就不会生出祸乱。

所以当他们翻到《论语》中这句话,就如获至宝,因为孔子在人们心中一直是圣人形象,《论语》更是读书人的道德规范标准,孔子和《论语》,就是金科玉律,任何人都不得质疑。

上面要求你这样理解,下面的人就自然而然按照这种方式去理解了,机械化地实行统治者的意志,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控制思想,从而稳固江山,就非常容易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这句话,被误解了2000多年!

历史上往往会有几个不听话的人跳出来反抗,这都是在统治阶级实在太过分,老百姓生活不下去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太平年代,人人乐于接受“不知之”的思想。

我上学的时候就经常遇到这种事,明明我是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老师偏偏说我某事做错了,我当然不服啊,就问哪里错了?

老师说自己想去。

这特么我上哪里想去!最后结果就是请家长,非常难受。

但是,孔子提倡仁爱,提倡有教无类,这种“愚民”思想和孔子的主张是相悖的,他如果要愚民,又怎么可能办学,让普通人接受教育呢?你学的越多,懂的越多,控制起来不就越难了吗?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这句话,被误解了2000多年!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按照这种断句方法,意思就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老百姓认可的事,就让他们去做。如果不认可,就向他们讲清道理。

简直是民主思想的先驱,也比较符合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与第一种“愚民”的解释相反,这种解释恰巧是开启民智的思想。

试想,如果统治阶级按照这种方式去宣扬孔子,那会产生的后果就非常严重了,皇帝说一句,大臣怼一句,当官的说一句,百姓怼一句,一个命令的传达,往往变成一场辩论会。古代《奇葩说》,由此而生。

实际上,在《论语·泰伯》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礼、乐,是孔子从事教育的三个主要内容,是人的修养形成的关键因素。

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整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如果要让人民养成良好的修养,就要让他们精通诗、礼、乐,如果他们不能精通,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明白。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这句话,被误解了2000多年!

看完这两种解释,你认为哪种更合理呢?

我认为,第二种比较合理,首先,第一种分明是在讲帝王权术,《论语》可不是一本教帝王权术的书啊!

其次,读书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全文,否则就会断章取义。在这句话之前,孔子和学生一直在讨论诗、礼、乐,是教育人的方法,怎么可能突然开始讲帝王权术呢?

说话不能愣转弯,什么叫说话愣转弯?这就叫愣转弯——

请加大家给我点个赞!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这句话,被误解了2000多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