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文章末尾,我提及了慕容垂对于前秦帝国的意义:慕容垂的到来,会令前秦帝国的统战工作可以更轻松地展开。 此时的前秦帝国就面临一个选择:有了慕容垂这样一位强力带路党,我们到底要不要出兵讨伐前燕帝国呢? 看起来似乎不难选择,可如果我们结合前秦帝国当时的境遇,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从苻生大肆屠杀豪门士族,一直到王猛全力打击豪门士族。前秦帝国的执政纲领非常明确:打压豪门士族。但随着慕容垂的到来,却让苻坚有了改变执政纲领的想法。 如果继续打击豪门士族,前秦帝国就没有办法集中全部力量对前燕帝国用兵;只有尊重豪门士族的既得利益,前秦帝国才有可能众志成城地拿下前燕帝国。 苻坚对慕容垂极尽笼络之能,绝不是因为他与慕容垂惺惺相惜。实际上,在苻坚眼中,慕容垂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慕容垂是亲王出身,却被慕容评整得缩手缩脚,最终只能亡命敌国。苻坚也是亲王出身,却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为前秦帝国说一不二的强势皇帝。同样是亲王出身,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梁琛曾对苻坚说:“慕容评德高望重,慕容垂英雄无敌。”苻坚灭掉前燕帝国后问梁琛:“你把慕容评和慕容垂夸得像朵花,他们怎么不能让自己国家避免灭亡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苻坚从来也不认为慕容垂可以与自己相提并论。 坚与之私宴,问:“东朝名臣为谁?”琛曰:“太傅上庸王评,明德茂亲,光辅王室;车骑大将军吴王垂,雄略冠世,折冲御侮;其馀或以文进,或以武用,官皆称职,野无遗贤。”——《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四 我们当然可以说,苻坚这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不对。但我敢肯定一点:如果慕容垂在淝水之战前去世,我们再看这段历史时,肯定也会认为:慕容垂无法与苻坚相提并论。 都是亲王出身,苻坚把前秦帝国的事业推向顶峰,慕容垂却被慕容评逼得走向无路,最后只有当叛徒灭了自己的国家。这样的两个人,怎么可能相提并论呢? 慕容垂之所以能与苻坚相提并论,那是因为淝水之战后慕容垂还活了许多年。从前面的历史去看,他比苻坚逊色太多了。 慕容垂在前秦帝国的地位,与后来投降前秦帝国的慕容皇族并没有本质区别。从这个角度来看,苻坚对慕容垂一行人的优待,只是为了更好地吸引与慕容垂利益相关的豪门士族来降而已。 王猛无法忍受苻坚对慕容垂的优待,绝不是因为王猛嫉妒慕容垂。 在军事上,王猛是独当一面的大军统帅;在政治上,王猛是代替皇帝管理帝国的首席执政官;在决策上,王猛是皇帝最亲信的谋臣。 慕容垂是什么人?不过是一个有着尊荣头衔的“名誉高官 ”而已,苻坚从来没有给过慕容垂什么表现的机会。说王猛嫉妒慕容垂,实说是有些过于夸张了。 王猛之所以无法忍受苻坚对慕容垂的优待,完全是因为这种优待本身,隐含着前秦帝国执政纲领的重大转变。 王猛的执政思想以法家为主,主要方针就是加强皇权、打击豪门士族。前秦帝国之所以强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王猛的这种执政思想。但现在,苻坚竟然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执政方针,王猛自然无法接受。 王猛在第一次东征前,就把慕容垂随身佩带的金刀骗走,又以这把金刀为证,把慕容垂的世子骗得逃回前燕帝国。听到世子慕容令出逃的消息,慕容垂也不敢在前秦帝国待下去了,于是他马上率众出逃。但没逃多远,慕容垂就被前秦军队抓了回来。 王猛这招玩得很妙,很多人都认为:慕容垂死定了。慕容垂一死,苻坚改变执政纲领的计划也无法执行了。如果因为前秦帝国的结果就是受到猜忌和杀戮,那前燕帝国的豪门士族肯定不会轻易地与前秦帝国合作。 但王猛的计策最终却功败垂成,因为苻坚对慕容垂的态度并没有发生改变。苻坚改变执政纲领的态度如此坚决,王猛再也不敢公然与慕容垂作对了。王猛与苻坚围绕慕容垂进行的博奕,并不是如何处置慕容垂,而是如何看待前秦帝国的基本国策。 前秦帝国以优待慕容垂等人为起点,进而以优待整个前燕帝国的豪门士族,最终统一北方。所以在前秦帝国统一北方之后,我们看到了一副奇怪的景象。 在统一北方的前秦帝国中,前燕帝国的豪门士族(以慕容皇族为代表)所拥有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地位,并不亚于前秦帝国的豪门士族。 面对这种现状,前秦帝国的豪门士族感到了困惑:到底是谁征服了谁? 在这种背景下,苻坚当然不能继续打压前秦帝国的豪门士族。否则苻坚一面优待前燕帝国的豪门士族,一面打压前秦帝国的豪门士族,肯定会让人觉得更为困惑:投降派获得优待,自己人受到排挤,到底是前秦征服了前燕,还是前燕征服了前秦呢? 前秦帝国之所以能够征服前燕帝国,就是因为苻坚改变了执政纲领,不再打压豪门士族,从而使得前燕帝国很快就被灭亡。 前秦帝国之所以会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也是因为苻坚改变了执政纲领,不再打压豪门士族,从而使得前秦帝国的豪门士族实力大增,以至于苻坚都无法控制。 成也豪门士族,败也豪门士族。 如果不考虑豪门士族的因素,那么淝水之战的失利绝不会导致前秦帝国崩溃,因为淝水之战失利,对于前秦帝国的损伤是非常有限的。即使在苻坚退回长安城之后,前秦帝国依然有着近百万的军队,也依然控制着整个北方地区。 只是由于苻坚在淝水惨败,使得豪门士族抓住了这个偶然出现的机会,马上就脱离了苻坚的控制,前秦帝国也是在这种背景下迅速崩溃的。 王猛与苻坚围绕着慕容垂展开了一场博弈,随着慕容垂的出逃达到高潮,又随着苻坚的不追究而走向尾声。王猛还是不敢公然否定苻坚,但对于王猛这种公开破坏自己既定战略的行为,苻坚还是实施了一点报复手段。 从表面上看,苻坚依然信任和重用王猛,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切绝不是这样的。 前秦第二次东征时,大军统帅依然是王猛。但王猛的权力却没有以前那么大了。在东征前线,将领徐成违犯了军令,王猛决定杀死他以振军威。 壬戌,猛遣将军徐成觇燕军形要,期以日中;及昏而返,猛怒,将斩之。——《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四 王猛一向以果于杀戮著称,杀徐成这种级别的将领实在不算什么大事。可就在王猛打算动手的时候,邓羌竟然旗帜鲜明地反对王猛的做法。当王猛表示要坚持到底的时候,邓羌竟打算率军攻击王猛的中军大帐。 羌怒,还营,严鼓勒兵,将攻猛。——《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四 王猛是苻坚的头号亲信和股肱重臣,也是令前秦帝国诸多豪门士族闻风丧胆的铁血执政官,更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折手段的政治家。 邓羌虽然了不起,但他无论从亲近、权力还是地位上,都无法与王猛相提并论。而邓羌现在做的事(违犯主帅将令,率军进攻中军大帐),无论放在什么时代,都称得上是公开造反作乱。邓羌为什么敢这样做,他不想活了? 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面对邓羌这种近乎造反的行为,王猛最终却选择了妥协。 这事明显是邓羌不对,王猛就算杀了他也不怕没话说。可王猛在邓羌肆无忌惮的行为背后,发现了自己的窘境。 如果没有苻坚的支持,就是借给邓羌几个胆子,他也不敢做这种事。或许是暗示,也可能是明言,苻坚对邓羌做了一些指示。如果王猛敢擅权,邓羌就可以攻击他。而王猛击杀高级将领,本身就有擅权的嫌疑。以前的苻坚可以不计较这种事,现在的苻坚却未必会不计较。 苻坚绝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人,他一路登上皇位,可谓是杀人无算。 当这把刀有了对准王猛的迹象时,王猛明显害怕了。所以王猛不顾大军统帅的威严,直接向邓羌表示了妥协,用这种夸张的方式,向苻坚表达了自己的臣服。 或许是觉得还不够,所以在覆灭前燕帝国前夕,王猛又做了一件更夸张的事。 在王猛率军抵达邺城后不久,符坚亲率十万大军,也抵达了邺城附近。 十一月,秦王坚留李威辅太子守长安,阳平公融镇洛阳,自帅精锐十万赴鄴,七日而至安阳,宴祖父时故老。——《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四 看到符坚的这种做法,我立刻想到了司马昭和钟会的往事。 三国时期,钟会率军灭蜀,司马昭也亲率十万大军前去帮助钟会。司马昭的用意显然是路人皆知。现在,符坚对王猛玩了这么一手,王猛该怎么办呢? 史书把符坚与王猛的关系写得非常浪漫,对于符坚亲率十万大军奔赴邺城附近的事,史书总是含糊其辞。 史书含糊其辞不要紧,作为当事人的王猛可不会天真地认为:苻坚绝对信任自己。 在潞川时,邓羌就敢肆无忌惮地与自己作对,现在符坚亲率十万大军前来帮助自己。把这些联系起来,岂不是说苻坚已经开始猜忌自己了?一想到这点,王猛顿时害怕起来。于是他马上远离军队,亲自到安阳(符坚军队驻扎地)拜见符坚。 王猛竟然远离军队亲自来拜见自己,苻坚也感到非常意外。他说:“汉文帝到了周亚夫的军营,周亚夫都不亲自出军营迎接皇帝,被史书誉为名臣和名将。现在大敌当前,你却远离军队来拜见我,这么做不妥吧?” 昔周亚夫不迎汉文帝,今将军临敌而弃军,何也?——《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四 王猛这样做的确不太妥当,因为王猛所率领的军队已经把前燕帝国的首都团团围住,正是战局最紧要的时刻。但就是在这最紧要的时刻,王猛作为大军统帅,居然远离军队前来拜见皇帝。 拍马屁也要有个度,过于夸张反而惹人生厌,可我完全理解王猛的这种夸张做法。考虑到王猛当时的处境,大概也只有这种夸张的做法,才能真正打消苻坚心中的芥蒂。否则,这次战争结束之后,王猛恐怕就得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所以,王猛在听到符坚的话以后说道:“周亚夫那种无视皇帝权威的人,绝不配被称为名臣。在您英明的指挥下,前燕帝国已灭亡在即,我离开军队一段时间也不会出什么事。但您不该来呀,太子年幼,帝国军事主力都集中在河北地区,万一后方有了什么情况,您可就要追悔莫及了。” 亚夫前却人主以求名,臣窃少之。且臣奉陛下威灵,击垂亡之虏,譬如釜中之鱼,何足虑也!监国冲幼,鸾驾远临,脱有不虞,悔之何及!陛下忘臣灞上之言邪!——《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四 大家或许看得云里雾里,我来翻译一遍:“我绝对不敢无视您的权威,慕容垂的事,只是我一时糊涂。这支军队是您带出来的,我绝对没有拉走这支军队的本事,您尽管放心。我也绝不是您的敌人,您的敌人在后方朝堂上。” 这样一翻译,是不是清晰明了?快给我点个赞。 这就叫伴君如伴虎,在慕容垂事件上,王猛令苻坚失望,所以苻坚用这样一种微妙的方式来惩戒王猛。王猛非常识趣,立刻用一种夸张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臣服。 经过这样一番博弈之后,苻坚和王猛又恢复了从前的信任与友好。但在王猛之后的执政过程中,却再也不敢无视苻坚的意见了。 因为王猛明白了一个道理:前秦帝国的真正主宰不是他王猛,而是苻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