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两用中:当一个用中医思维看病的真中医 作者:潘晓川 天下医学,按性质可以分为“中庸医学”与“对抗医学”。 中庸的定义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就是“执两用中”,其思想为《内经》所吸收,在构建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则、养生等基础理论时都是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其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如果把中医的“中”理解为中庸,英文是Moderation,那中医的英文就应当是Moderation Medicine。如果当初就把中医翻译成这么一个高大上的名字,且不说省下多少嘴皮子,多少纸张,单说名称之争,哪里还有“东方医学”,“韩医”,“替代医学”这些杂种名称的余地?! 有时候被人误解,劝告我不要反对西医。我不反对西医,西医走西医的路,做西医的事,我为什么要反西医?同样,我也不反对科学,也不反对宗教,前提是科学不做宗教的事,宗教不做政治的事。我反对的是,说一套做一套,带着中医帽子的西医,反对中医不走自己的路,去走西医的路,被人看成是偷西医蛋糕的小偷。不排斥学中医的学点解剖学,实验室诊断知识,但是,如果没有了这些西医知识,就不会看病的中医,就不是中医,而是带着中医帽子的二流西医。如果中医离开西医就不会看病,那中医也没有存在的必要。问题的关键在于,真中医效果更好,思路更清楚,为什么要搞假中医? 中医就是中医,不是其它什么任何学科,中医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只管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中医可以融合现代科技,但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如同物理学用数学,物理学仍然是物理学一样。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所有技术,一定要在中医的思维指导下应用。比如张锡纯的阿司匹林石膏汤,就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这里用阿斯匹林,有寒解汤作用,并可以代凉解汤。如果这样用阿斯匹林,阿斯匹林还是西药么?反过来,如果我们说麻黄升血压,金银花有广谱抗菌作用,那还能说麻黄、金银花是中药么? 可见,一个药物本身是没有中医或者西医之分的,如果用中医的理论指导应用,它就是中药,如果用西医理论指导应用,它就是西药。 以近代实验科学为后盾,尤其是牛顿力学的辉煌成就,归纳法作为科学的“新工具”,其有效性与合理性,似乎已无可置疑,但偏偏有休谟这个哲学奇人给了它致命的一击。休谟认为外部世界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只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当中,原因和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事实,原因中不包含结果,结果也不是必然由原因产生的,因而归纳作为发现和证明的方法是不合理的。 牛顿经过一番思考,不得不承认休谟的哲学推论是正确的。这样一来,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一下子失去了它们本来似乎无可置疑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换句话说,所谓循证医学,在哲学上说,不过是试验者脑子里自己想象的东西。实验的原因和结果,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只有相关性。而相关性的应用,中医早就有了,就是“取类比象”。 量子物理学百年成果表明,科学只能揭示科学家所想象的世界,用科学来了解其工具所及以外的事物必然失败,欲了解宏观以外的微观世界,“必定不能运用科学”是其必要条件。 通俗点说,就是现在的中医科研,都是研究者自己脑子想象的东西,其实验和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目前的科学工具还不足以研究博大的中医,中医的内涵,远远超过科学所能理解的范围,要探求中医的真相,放弃目前的研究方法是其必然条件。借用佛学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中医为什么有效,受西医的影响,现代人一般很容易从微观去考虑,比如神经,血管,肌肉,内分泌等等。而实际上,忽略了中医的有效性的真实原因,是来自于强大的天文学背景。天文学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学问,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件事物与时间空间无关,古人就是创造性地把天文学规律用于人体,才产生了中医。当今中医界,继续用微观的,局部的方法研究中医的,是现代中医;而回归用天文学这样宏观的方法来研究中医的,是经典中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