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医家韩飞霞 韩懋(音茂,盛大的意思,与茂近似),元末明初名医,号飞霞子,游走四方,悬壶济世。大家熟知的三子养亲汤(莱菔子、苏子、白芥子)就是他所创制的,他著有《韩氏医通》2卷,《杨梅论治方》1卷,《海外奇方》等,现仅存《韩氏医通》,是一部少而精之作。 后世很多医书记载了他的医论,方论,均简而精。 下面选几段 1.旅遇北方,遇夏秋久雨,天行咳嗽、头痛,用古方益元散(滑石五两,甘草一两),姜葱汤调服,应手效。日发数十斤。此盖甲巳土运湿令,痰壅肺气上窍,但泄其膀胱下窍而已,不在咳嗽例也。(选自《韩氏医通》,《名医类案》也有记载) 分析: (1)用益元散加姜葱汤,利小便加发汗药其实是五苓散的组方特点,开通上下两窍,逐邪外出。医史中多有五苓散治天行瘟疫的记载,详见丹波元简的《伤寒论辑义》。 (2)因夏秋久雨,甲巳土运湿令,可知韩飞霞深知五运六气之理,能活用于临床治病,这也是他非常鲜明的一个学术特点,在他的《韩氏医通》中也有体现。 (3)辨证为痰壅肺气上窍,治法却寻于下窍,妙啊!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上窍不通,下窍不通,老先生的藁本泽泻,外台的薷术丸,李东垣的发散升阳配苓术等,甚至薛氏治湿五法,都与张仲景的苓桂剂相合。 (关于上窍不通,下窍不通这句话,不论经典中,还是后世医论医案中均有体现。现举一例,很有意思,与现在流行治法不太一样:在《金匮要略》: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本条症状有两个,哕,腹满,不是胸满,不是心下满。) 2.贵人鼻中肉赘,臭不可近,痛不可摇,束手待毙。予但以白矾末加硇砂少许吹其上,顷之,化水而消;与胜湿汤加泻白散,二帖愈。此浓味拥湿热,蒸于肺门,如雨霁之地,突生芝菌也。治此等病颇多,人每称奇,不知此理尔!(选自《韩氏医通》,《名医类案》也有记载) 分析: (1)病人痛不可忍,先用外治法缓急,白矾,硇(nao,四声)砂都有去症瘕的功效。 (2)鼻中有赘肉,联想到下雨后的蘑菇,同因于湿热,取类比象,这很“中医”。 (3)辨证为湿热,胜湿汤祛湿,泻白散清肺热。用方稀松平常,但疗效显著。 3.两个方子 黄鹤丹 此方铢衣翁在黄鹤楼所授,悬壶轻,故名。 香附(气失其平则为疾,此为君,此为用矣。)黄连(凡疾之所在为邪火,单用生心,固非泻心火例矣。) 二味香附为主,黄连减半,俱选择净料,共制为极细末,水糊为丸梧子大。假如外感,姜葱汤下;内伤,米饮下;血病,酒下;气病,木香汤下;痰病,姜汤下;火病,白汤下。 青囊丸 此方邵真人祷母病,感方士所授,予则受于女医某。 香附子(略炒,不拘多少,为主)乌药(略泡,减附三分之一。) 上为细末,水醋煮和为丸梧子大。随证用引,如头痛茶下,痰姜汤之类。多用酒下为妙。 (选自《韩氏医通》,《串雅》中也有记载) 分析:这两个方子仅两味,《串雅》记载韩飞霞外治百病,男用黄鹤丹,女用青囊丸。诚如其所言,“气失其平则为疾”,故二方均以香附为君。 4.《皇汉医学》引用韩懋医论如下: 肺痈,用薏苡根捣汁,温热服之,其效验最捷,已溃未溃,皆可挽回,诸方所不及也。又云薏苡为肺痈之专药,根汁最有效。(明《韩懋医通》) 分析:看过《杏林微蕴》,里面记载用鲜竹沥也有类似功效,《千金方》也有类似记载。我倒觉得大陷胸汤,皂荚之类也可以。 5.关于交泰丸 韩懋只提出了黄连肉桂可以交通心肾,“黄连生用为君,佐官桂少许,煎百沸,入蜜,空心服,能使心肾交于顷刻。”“交泰”二字最先见于李东垣的《脾胃论》但是组方与此不同。明确提出黄连、肉桂同用,治心肾不交,名交泰丸者,则是清代的王士雄。他在《四科简要方安神》篇中说:“生川连五钱,肉桂心五分,研细,白蜜丸,空心淡盐汤下,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名交泰丸”。 6.食疗他的食疗方更让我耳目一新 (1)“粳米造饭,用荷叶煮汤者宽中,芥菜叶者豁痰,紫苏叶者行气解肌,薄荷叶者清热,淡竹叶者避暑。” (2)“花椒汁者解岚瘴。姜、葱、豉汁者发汗。” (3)“梨汁疏风豁痰,蒸露治内热。藕汁研墨止吐血、鼻衄。研桃仁调酒破血积。” (4)“胡桃仁佐破故纸盐水糊丸,治腰湿痛如神。” (5)“大枣煮汁去渣炼膏,救小儿脾虚胃寒不能药者。” (6)“韭白愈淋,子涩精。大葱汁和五倍子末涩虚脱之痢,非虚脱不可用。苋煮汁愈初痢。萝卜风干愈伤食嗽。白扁豆益脾清暑。诸菜俱能治病,贵专啖尔。” (7)“黄牛肉补气,与绵黄同功。羊肉补血,与熟地黄同功。”他的名方霞天膏就是用黄牛肉熬制而成;还有小刀圭方,也用到黄牛肉,专治一切虚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