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日本导演荻上直子为观众带来了一部叫做《人生密密缝》的电影。 影片中,大帅哥生田斗真女装出镜。但这并不是导演故意制造噱头,也并非是反串,他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百分百的“女性”。 在LGBT群体中,有这样一小部分人,她们拥有男性/女性的身体,但坚信自己的灵魂是女性/男性。 他们就是跨性别者。 而在去年的平遥电影节上,我们也终于第一次引进了一部讲述这个孤单群体的电影—— 《女孩》 法国,巴黎,阳光正好的早晨。 伴随着弟弟轻声的呼唤,Lara从睡梦中缓缓醒来。 15岁的她有着一头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的长发。 其他同样年龄的女孩所拥有的“青春”,“活力”,以及“美好的胴体”,在Lara身上似乎也都能一一展现。 虽然已经是15岁的“老龄”,但Lara的梦想,依然是成为一名芭蕾舞者。 为此Lara每天醒来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舒展拉伸自己的身体。 花一般的年华,诗一般的梦想。 而幸运之神好像也特别眷顾这位追梦的年轻人,就在今天,全法国最好的舞蹈学校通过了Lara的入学申请——她正式成为了一名芭蕾舞学员。 一切看上去都很好,唯独有一个问题: Lara不太喜欢自己的身体。 她并非是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或是对自己的容貌没自信。 Lara无法接受的,是套在自己灵魂之外的一整个皮囊——她是个女人,却被困在一个男性的身体里。 性别焦虑,第一次被正式使用是在2013年的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统计诊断手册第五版中。 这一名词是用来界定那些由于自我认知或者表达的性别与生理性别不一致而产生的焦虑或苦恼。 它的使用,代替了“性别认知障碍”,也标志着跨性别的去病化。 简单来说,受到先天或是幼儿时期心理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些人可能会产生自己的性别产生不认同,但这并非疾病,只是一个不算美丽的错误。 幸好,父亲对Lara是理解的。 他没有强硬的去矫正女儿的想法,也没有带上有色眼镜去看待她。相反,从电影一开始的时候,父亲就是无条件站在Lara这一边的。 对于Lara跳芭蕾舞的想法,他选择支持;对于女儿想要去做荷尔蒙治疗,他选择支持;甚至他也愿意在其他人面前,大方承认Lara女性的身份。 只是,对于Lara来说,压力依旧让人喘不过气。 她就像是一块屹立在潮头的礁石,每日每夜都要受到来自四面八方潮水的冲击,这注定是一场一个人的战争。 一方面,她希望自己能够在人前展示出身为女性的自己。 为此,Lara做出了很多尝试。 她可以忍受疼痛,自己私下打上耳钉;她戴上Bra,只为了让自己的胸部更像女性一些;她还用胶带把自己的下体牢牢粘起来,忍受更多的疼痛。 Lara只希望,其他人看到的她,就是个普通的,正常的女孩。 但,另一方面,Lara又对自己的女性身份并不那么的自信。 为了从内到外变成真正的女性,她等不及医生的介绍,就在荷尔蒙治疗的授权书上签下名字;和舞蹈学校的姑娘们一起跳完舞后,她也不敢和众人一起洗澡;就算是医生认为她已经是一个漂亮的女孩时,Lara还是下意识的说“No”。 除去对于身份认同的压力之外,学习的压力就像另一只脚镣,拖拽这Lara,使她难以前行。 加入全法国最好的舞蹈学校,意味着荣誉,同样也意味着辛苦,更何况Lara还是以15岁的年龄半路出家。 为此,除去平常上课之外,Lara每天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独自一个人在空荡舞房里练舞。 周而复始的旋转,跳跃,起落…... 纵然,脚尖已满是鲜血,Lara也不能放松哪怕一丝一毫。 在梦幻的滤镜消失之后,我们这才看到Lara真实的青春。 不是花朵,也不是诗歌,是迷惘与疼痛。 迷惘,是无法认清身份时的混沌;疼痛,是因为脚下的道路布满荆棘。 纵使有父亲一直在身边默默支持,但这个社会,对于Lara这样的人群,还无法做到完全接受。 就像是普通人遇到残疾人,可能会多看一眼一样。 在学校,同学、老师也会因为Lara的特殊多看她一眼。 或许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一眼并不包含任何歧视,只是单纯的好奇。 可对于敏感的Lara来说,那些看似异样的目光,足以成为扎入内心的刺。 更何况,有些目光,本就带着异样。 在电影的后半段,为了尽可能的融入学校里那些女生的圈子当中,Lara鼓足勇气,参加了只有女生的班级聚会。 只是,令Lara意想不到的是,在一位女生的带动下,与众不同的她意外的成为了全场的焦点。 她们要求Lara展示出衣衫之下的自己,以平等交流的名义,满足自己想要看到男性身体的好奇。
之前那些为了不被人用异样目光看待所作出的努力,原来都是无用之功。 这个看似包容一切,人人平等的社会里,依旧有很多人私下藏着一副有色眼镜。 这能够怪谁呢? 是这个不包容的社会?还是当初把自己生下来的母亲?或者是对自己命运开了个玩笑的造物主?
不善表达的Lara内心翻江倒海,可话到嘴边却不知道应该如何说出口,就像是大洋深处那只发声频率与其他同类不同的鲸,没人能真正体会她内心的寂寥。 面对自身的困境,Lara也想要试图反抗。 她想要吃更多的激素药物,她找到一个自己稍微有些感觉的男孩,想要迈出女性的那一步,她更加疯狂的练习舞蹈,试图证明一切都走在正轨上。 但她所做的一切,只给她带来了更多的压力。 Lara开始暴瘦,并且练舞时也频频出现失误。 有关于“从内到外的成为一个真正女性”的问题,再度扰乱了Lara正常的生活。 在学校芭蕾舞团即将登上舞台前的最后一次彩排上,脚趾受伤过重的Lara不得不提前退场。 她倒在了距离梦想终点最近的地方。 然而,坏运气就像会传染一般。 在失去登台机会后,Lara又被主治医生告知,当前的身体状况太过糟糕,必须停止用药,手术更是不知要等到何时。 支撑Lara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断了。 那个美好的夏日清晨一去不返,四面八方涌来的压力不断倒逼着Lara。 终于,她独自做出了一个悲伤且错误的决定——挥刀自宫。 虽然都是讨论跨性别者的故事,相比与讲述身份完成转变后故事的《人生密密缝》,《女孩》关注的则是“蛹”的阶段。 介于虫与蝴蝶之间的蛹,无疑是最痛苦阶段,但这同样是包含着最多变化的一个阶段。 电影里的Lara,就像是被困在茧里的虫,等待自己能够真正变成蝴蝶的那一刻。 她会遭遇磨难,也能变成蝴蝶。 一部电影从面世后,就注定会遭受到各种解读。 但在这里,扒叔不想讲述导演从筹划电影到拍摄完成中的辛苦,不想夸赞身为男性的主角对于角色的成功塑造。 推荐这部影片,只是因为跨性别者这个群体本身。 对于这个群体的很多人,他们大多历经煎熬,抉择和痛苦,还有来自社会的有色眼光。可是,没人有资格对他人的人生指手画脚。 “我只想成为一个女孩儿。” 这不是最好的时代,但这是一个在慢慢变好的时代。 每个人都在为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包容美好而奋斗,那些如Lara一般的跨性别者也是。 我们拥有选择如何生活的权利,他们也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