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向军:没有记忆就没有教学——科学记忆原理在教学中的运用

 三驾马车1966 2019-04-17

刘向军

没有记忆就没有教学。事实上,没有记忆,就没有一切。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患有痴呆症的老师能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也无法想象一个患有痴呆症的学生能在教室里记忆讨论思考。没有记忆,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无从发生。毫无疑问,记忆是教学的逻辑起点。

古希腊哲人埃斯库罗斯说得好:“记忆乃智慧之母。”正是这样,当我们夸奖一个人有学问时,很多时候正是在肯定他知道得知识多;当我们称赞一个人脑子好时,很多时候正是在欣赏他记得东西多。

《纽约时报》曾有这样一个统计结论:“所谓成功者,96%记忆力都非常好,所谓失败者,绝大多数记忆力都较差。”

有关资料显示:90%的学生在课堂可以完全掌握老师教授的所有知识,而离开课堂后,90%的学生对知识的遗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达到50%~90%。

试想:如果课堂上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自己烂熟于心脱口而出而不是讲两句低头看一眼教案的话,如果重要的学习内容学生学一遍就能牢记在心的话,那样的教学会节省多少时间和精力啊!

可以说,记忆是一切教学的起点,也是一切生活、事业的基础。

国学大师钱钟书是一个记忆天才。他博览群书,过目不忘,能随时随地随口大段地完整背诵多种语言的原文原著。阅读他的学术巨著《管锥篇》和才气横溢的长篇小说《围城》,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钱钟书先生学问的渊博、扎实。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文科类人才需要良好的记忆力。

物理学大师霍金是一个记忆天才。轮椅上的他病情日益加重,开始还有三根手续可以敲击键盘写作,后来变成了两根手指,再后来变成了一根手指,再后来只能靠口述写作,最后只能通过眨眼皮来选择单词的方式写作。一切公式、数据都记在他的脑海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理科类人才需要良好的记忆力。

当年河南省的高考名星何碧玉是一个记忆天才。她是新乡一中少儿班的一名学生,当年参加高考时年龄不满15岁,却以900分的成绩勇夺河南省理科高考状元,考入了清华大学,她的事迹一时传为教育界的佳话。何碧玉学习成功有两大法宝:极强的学习自主性,极强的记忆力。她在暑假里就自主学完了下学年的各科教材,背完了所有要求背诵的课文,记住了所有的英语单词。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优异高考成绩的取得需要良好的记忆力。

所有教师都应该明确知道记忆力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并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记忆的基本原理。为此,教师还要廓清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如下一些关于记忆的误区。

1. 学理科不需要很强的记忆力。

2. 即便记忆力差,也不影响创造力。

3. 记忆力是天生的,后天努力也没用。

4. 男生的记忆力天生不如女生。

5. 记忆没有什么方法可言。

6. 贴标签:猪脑袋学生!

7. 做对比:我还记着呢,你怎么就忘了!

8. 我只管教,记忆是学生自己的事。

——学理科当然需要很强的记忆力。事实上,在理科学习上遇到巨大困难的中学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记不住常用的公式、定理、规律、技巧。

——记忆力差当然会影响创造力。记忆力强固然不等于创造力强,但记忆力弱更不等于创造力会强。古今中外,凡创造力强的人,记忆力一定不弱。

——记忆力有天生因素,但后天努力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美国电影《雨人》中的男主角雷蒙·巴比特就是一个天生记忆力超强的人,但他是一个患自闭症的另类天才。对于普通人来说,人人都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记忆力。

——男生的记忆力未必不如女生。且不说成人世界中男人与女人的记忆力比较,即以眼前的中学生而论,就一定有许多记忆力出色的男生。

——记忆当然有方法可言。教师不知道自己的记忆力何以好或差,教师也不知道眼前的学生的记忆力何以好或差,于是,在教学中不反思、研究、关注记忆问题,这正是教学低效的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教师永远不要、不能也不该指责学生笨得像猪。且不说教师自己其实根本并非比班级中所有的学生记忆力都出色,即从记忆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教师对学生所贴的“猪脑袋”的标签,就是对学生记忆力的最大戕害。

——教师通过对比表明自己比学生记得牢,并因而指责学生,这正说明教师自己可能完全不知道关于记忆学的基本原理。

——记忆从来不只是学生自己的事,而是教和学双边的事。只有教师有了记忆原理指导和运用的自觉,才有大面积改善学生记忆力的可能,并从而形成学生改善记忆力的自觉。

首先,教师要了解关于记忆的一些基本常识。

1. 记忆的定义:记+忆=记忆。记者储存,忆者提取。

2. 记忆的时间分类:瞬间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3. 记忆的注意分类:无意记忆、有意记忆。

4. 记忆的认知分类: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5. 记忆的品质分类:

A、记得快,忘得慢;B、记得快,忘得快;C、记得慢,忘得慢;D、记得慢,忘得快。

6.遗忘和记忆同样重要。

在教学中,记忆有许多值得深思的表现。

1. 为什么学文科尤其是语言类的女生远远比男生人数多呢?

2. 为什么女生的英语成绩普遍比男生高许多,但语文成绩却未必如此呢?

3. 为什么女生的外语学得普遍出色,但著名的语法学家、演讲家却很少有女性呢?

4. 为什么有些内容自然地就可以过目不忘,而有些内容多次温习却仍然遗忘呢?

5. 为什么想记的记不住,想忘的忘不掉呢?

6. 为什么老师能记得自己两个月前写在黑板某个角落 内容,而学生全然忘记呢?

7. 为什么爱发言、爱辩论的学生的记忆力普遍强呢?

8. “走一走,站一站,回头看一看”与“日清、周结、月考”的科学性是什么?

上述这些问题看似只是一些好玩的现象,其实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教学原理,折射着深刻的记忆心理学原理。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写成专门的学术论文加以讨论。

以下我们对于记忆原理的介绍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回答上述问题。

大脑,是我们记忆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科学探索中有三大难题——宇宙深处的“黑洞”,大洋深处的海沟,自身肩膀上的脑袋。我们用大脑来研究大脑,同时,我们不清楚我们的大脑何以能研究自身的大脑。大脑也因此被称为神秘的“黑匣子”。

在目前关于脑科学的研究中,如下的结论被广泛认可。

(1)大脑的总存储量可达1000万亿个信息单元,相当于50个藏书1000万册的美国国会图书馆。

(2)科学家估计,普通人一生顶多利用大脑全部能力的7%,就连爱因斯坦这样杰出的科学家也只使用了大脑能力的12%。

(3)“如果我们迫使头脑开足1/4的马力,我们就会毫不费力地学会40种语言,把整个百科全书从头到尾背下来,还可以完成十几个大学的博士学位。”——前苏联学者伊凡

(4)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脑+右脑=全脑。

(5)左、右大脑既有联系又有分工。左脑掌控右半身,右脑掌控左半身。左脑=抽象脑、逻辑脑、理性脑、知性脑、悟性脑、探究脑、理科脑;右脑=形象脑、直觉脑、感性脑、艺术脑、灵性脑、创造脑、文科脑。

(6)一百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提出的记忆曲线至今依然是最权威的记忆研究结论。

在有了上述的基本了解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些具体的记忆原理或者说记忆术了。

柏拉图说:“方法是记忆的母亲。”

世界著名的记忆大师哈利·罗莱因说:“记忆方法是任何人都完全能够掌握的。记忆力的强弱并非天生的,它可以随着训练和掌握好的记忆技巧和方法而提高。”

2006年11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硕士吕超用了24小时零4分钟,不间断无差错地背诵圆周率至小数点后67890位,创造了记忆力吉尼斯世界记录。这一记录实在令人瞠目!试问:吕超是天生的记忆力超人吗?当然不是。这个记录的取得无非是他运用了记忆的科学方法刻苦训练的结果。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都应该拥有“方法”这位“母亲”,了解和掌握一些记忆原理和技巧。

纵览多年来中外关于记忆力研究的相关成果,我概括出如下最主要的25条基本原理、方法。

1. 自信。坚信“我能记得住”!

2. 专注。高度专心、高度注意是记忆的基本条件。

3. 目标。记忆的目标和目的越明确则记忆效果越好。

4. 联想。记忆的本质就是丰富生动的联想。

5. 应用。给自己创造尽可能多的“卖弄记忆力”的记以致用的情景展示机会。

6. 兴趣。告诉自己:“我对记忆对象太感兴趣了!”

7. 情感。把丰富、强烈的情感倾注到记忆对象中。

8. 理解。重点运用有意记忆、理解记忆法。

9. 五官。调动五官精细地观察、感知来记忆对象。

10.    融入。把自我全方位地融入到记忆对象中去。

11.    概括。重视运用化繁为简的概括记忆法。

12.    笔记。重视勤做笔记的记忆法。

13.    多记。记忆符合越记越善记的“用进废退”规律。

14.    交替。善于运用分散记忆法和交替记忆法。

15.    全脑。运用生动的形象与确切的语言/符号相结合的全脑记忆法(思维导图记忆法)。

16.    奇特。运用奇特形象联想记忆法。

17.    曲线。深刻领悟、运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运用及时重复记忆法。

18.    反思。经常总结、改进、创新自己的记忆方法。

19.    刻意。运用“过剩记忆法”(“刻意记忆法”)。

20.    比较。运用“比较记忆法”。

21.    诵读。运用大声诵读法。

22.    时段。利用记忆最佳时段法。

23.    数字。运用数字桩记忆法。

24.    随机。养成随时随地随机果断地精准复述、温习的习惯。

25.    呵护。科学维护大脑的健康运转。

上述25条中的每一条,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道理和操作的技巧,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至少阅读一本相对权威的有关记忆的书籍,以期有更深入、详细的了解。

通过进一步读书、思考、实践,我们自然可以更明确地认识到,所谓的记忆原理和方法,并非纯粹关乎记忆,而是还关乎一个人的思维品质、精神状态和生活、学习、工作的习惯。

在上述25条最重要的基本原理、方法中,尤为重要者为前5条。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和学生能够把前5条作为教与学的自觉并固化为习惯的话,就已经可以成为一个足够出色的教师和足够优秀的学生了。

2019.4.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