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再委屈自己,更别把“不值得感”传递给孩子

 北京领学者 2019-04-17

1

1

1

心理咨询师君,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自从结婚,君就和先生自己住,添了宝贝也一样。

父母虽在同一座城市,但因为隔得远,一来一回要2、3个小时,走动并不多。好不容易来一回,君早早地就和父母打电话、发微信:早点来啊!早点来啊!

然而,每次君的父母都要拖到下午临近3点的时候才来敲门(明知道3点半,君就要出门接女儿放学去了)。

君的父母说:你是心理咨询师,时间宝贵,你忙你的,我们不占用你太多时间。

君一遍遍地告诉他们:我想你们啦!和你们聊天也很重要!

父母却说:这样是不对的,这样是不对的。

明明心里想着和女儿团聚,为何那般固执地委屈呢?

无论是难以拒绝,还是苛待自己,其实,在这些小心翼翼的“委屈“ 背后,是一种深深的:不值得感!

而这可能更多的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

我,是不值得别人照顾的;

我,是不值得别人花时间的;

我,是不值得别人重视的。

1

2

1

 孩子放学,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儿地相约相伴去同学家玩,也是常有的事情。

这一天,女儿和小依约了来家里玩,说好了要在我们家吃晚饭,小依妈妈一听说,下了班就 “飞” 过来要带孩子回家,说是不能麻烦我们,小伙伴们玩得正起劲儿,妈妈突然反悔,小姑娘不依不饶,眼看着就要哭了,小依妈这才感觉理亏,千恩万谢地先回家了。

不一会儿,“咚咚咚”门口又响起了敲门声,这回是小依奶奶来了,一进门就骂开了:你这个熊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非要在人家家里吃饭,快点跟我回去!

 着实把玩得正嗨的小伙伴们吓了一大跳。

小依眼巴巴地望着我:小萌妈妈同意的……

禁不住孩子的信赖,我迎了出去:小依奶奶,刚刚和小依妈妈说好了,咱们这里吃完饭,给她发信息,再过来接。不用客气的,饭菜都算好人数的,吃不完还浪费了呢。

好说歹说,奶奶才悻悻地走了。

后来,小依妈妈过来接孩子的时候,又是糖果又是饼干,满满地提了一大袋,非要我们收下,然后边数落着小依边走出门去:你怎么能打扰人家呢!这样的事情怎么可以呢?……

“不能麻烦别人”的信念, “锲而不舍” 的教导,看似知趣的背后,传达给孩子的,却是深深的“不值得”感:我,是不值得被人招待的。

1

3

1

表姐的家庭条件不好,在家里是老大。奶奶老年痴呆,母亲在家照料,父亲出外打工。

她从9岁就在寄宿学校读书,一个人打理一切,两个月才回家一次。回家后做饭,干农活,还会帮着妈妈分担些零工,照顾弟弟。

懂事,乖巧,就是她在所有人心里的形象。

但她说,那是迫不得已。

“小时候我想要一个洋娃娃,妈妈说,那是个不切实际的东西。我知道家里的情况,所以从来不敢说,我想要那个东西,只能每天放学去那个橱窗看看。

店员问我是不是特别想要,我摇头,骑着自行车赶紧离开,生怕她知道我内心真正的想法。长大后我发现,哪怕我有什么想法,都不敢说。最羡慕那些能够在台上自信演讲的人,不管说的好不好,他们都比我勇敢的多。

从小被教育懂事听话,长大后哪怕有了什么目标,也不敢表达出来,时间长了,越来越不愿意表达。

有深深不值得感的孩子,最可怕的是,长大以后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

表达“需要”,需要直面自己内心的脆弱和真实的需求,也就需要有真正“认识自己”的能力。

当我们不能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与需要,我们的需求又没被满足时,我们内心的各种防御机制就开始启动了:愤怒、抱怨、假装不需要。

我们通过不断的“示强”,来保护内心的脆弱,并不断的验证自己的猜忌:没有人真的完全在乎我,没有人可以完全满足我。他们都不爱我。

觉得表达,毫无意义。

想跟一个男孩表白,却非得压抑自己:该有的总会有;想要璀璨的人生,却非得安慰自己:平凡是福。

明明想吃的东西,却说不要;明明想买的东西,却说太贵;明明想做的事情,却说不去……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想吃的吃不到,想买的买不成,想做的做不成!

武志红说: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1

4

1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避免这种不值得感,自信成长,拥有自己的精彩人生呢?

1. 尊重让孩子有底气

约翰·高而斯华馁说:

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

《芳华》中的何小萍就是一个有深深不值得感的人。

何小萍从小在夹缝中求生存,父爱、母爱双重缺失,性格自卑、内向而隐忍。

电影《芳华》

而她到了部队,又不被战友所接纳,女战友排挤她,男战友笑话她身上有“泔水味”。

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 何小萍变得愈发自卑,她对自己评价极低,当受伤的小战士问她有没有心上人的时候,她首先想到的是自己“配不上他”。

一个没有受到过尊重的孩子,对自己有着极低的认同感,这本质上是一种低自尊型人格的表现。

这种性格的人脑海里常常有个声音在说:“我不好,我不行,我不配。”

他们认为自己不值得去拥有生命中美好的事物。

电影《芳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

所以,想要孩子拥有健全人格,请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

2. 赞赏孩子的闪光点

《极限挑战》“知识改变命运”这期节目中,孙红雷的一番话让我感动到泪目。

节目的最后,当极限男人帮被问到“父母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并在亲友面前炫耀你”时,孙红雷说:

我父母对我的赞赏,让我从小就很自信,我要谢谢我的爸爸妈妈。

正是这样的赞赏,给小眼睛单眼皮的他储蓄了满满自信。

综艺《极限挑战》

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做父母的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激发孩子身体里的无限潜能。

比如,一个孩子有着良好的语言能力,但动手能力欠缺。

我们可以避开孩子的缺点,肯定孩子的表达能力,努力把这一优势发挥到极致,让这个亮点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对孩子的鼓励、赏识和表扬,都是对孩子自身表现的一种认可和接纳,是帮助培养健全人格的力量源泉。

3. 被爱着的孩子更自信

心理学家认为,6岁前,安全感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它是一个人自信和信任他人的基础。

而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父母的爱,一个有父母的爱做后盾和支撑的孩子,在外面不管遇到了什么,都是无所畏惧的。

电影《垫底辣妹》中的沙耶加之所以能一路逆袭,从差生到考上日本最好的大学。

她的努力只是一方面,更大的原因是因为她有一位始终相信她、包容她、无条件爱着她的妈妈。

我想让孩子们做能让他们喜欢的事情。不管周围的人怎么说,就算与全世界为敌,我一定会在她的身旁。

妈妈对沙耶加的评价,从来不会因为她取得什么成绩而发生变化。

电影《垫底辣妹》

正是有了妈妈无条件的信任,沙耶加才一路无惧风雨,成功逆袭。

因为她知道,不管自己是年级倒数第一,还是考上日本最好的大学,妈妈都永远是爱着她的。

这就是无条件的爱,它会让孩子明白:

我爱你,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和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无关。

无论你是健康还是病弱,漂亮亦或丑陋,聪明还是愚钝,爸爸妈妈都是永远最爱你的那个人。

享受过这种爱的孩子,内心丰盈而笃定,哪怕身陷低谷,都能自信满满地上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