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偶然想起小提琴家杰米·拉雷多

 NLMU 2019-04-17

拉雷多(Jaime Laredo)是加拉米安门下的著名弟子之一,但他多年的发展,又是较为特别的。这位1941年出生的小提琴家,师出名门,又在18岁之年夺得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比赛的冠军(最有含金量的比赛之一)。之后,RCA为他灌录了一些唱片,既有超技作品,也有巴赫无伴奏;记得他的卡内基的首演也颇受好评。然而,之后拉雷多并未真正扶摇直上而成为小提琴明星。同加拉米安最有影响的几位弟子相比,他的发展多少有些无奈的多元化。

帕尔曼尚且不提,作为独奏家,拉雷多与朱克曼、郑京和的人气也是天差地远。他与朱克曼一样擅长中提琴,又比后者更多参与这方面的室内乐演奏。在以斯特恩为中心的室内乐圈里,他稳定地担任中提琴的角色。不过,这位小提琴家最著名的录音,应该是他与古尔德合作,灌录巴赫为小提琴和键盘乐器而作的奏鸣曲。很多人得知杰米·拉雷多之名,或许都是通过这套唱片。但讽刺的是,尽管这是本套曲目最著名的录音之一,却完全著名在钢琴方面,小提琴家也并未因此获得明显的转机。

从演奏本身来看,相对于帕尔曼、朱克曼那样的感官美,拉雷多的演奏确实较少修饰,更注重于表现一些让人慢慢品尝的意蕴。他不是一位惊世骇俗的小提琴家,而那样的确有内容,却需要听者细品的演奏,究竟能引发多少共鸣呢?事实证明,拉雷多并没有迎来重新“被发现”的晚年(艺术生命的晚年,小提琴家比钢琴家来得早)。不过,前段时间听了他1993年灌录的贝多芬协奏曲,还是生出强烈的佩服之情。彼时,小提琴家的发音已经有些失润,低音尚有醇厚之味,高音部分就偶尔显出干涩来。

然而,拉雷多把握作品三个乐章的结构,仍处处体现出成熟艺术家的风采。尤其是长大的第一乐章,他在紧凑的速度中,很好地勾勒出乐章的风骨。小提琴家运用Rubato常有大手笔,对于整体的结构却从来不会画蛇添足。慢乐章中,他做出一些大胆的慢速处理,音乐表现极为感人。但与此同时,演奏者又不会就此脱离自由速度有放(减慢)必有收(加快)的本质。拉雷多此时灌录这部巨作,似乎已不外求。仅仅是以他的功力、修养完成一桩心愿,同时对于岁月痕迹,也自然地坦荡处之。

结果无论发音之“涩”中的某些味道,还是整体大处落墨,不拘细琐的观点,有时都会让我想到中后期的梅纽因(当然这只是某种大方向的联想)。这样的演奏,真正有老一辈大师的风范。小提琴家同时担任指挥的演奏方法,在此也充分显明其优点。想到文格洛夫休整期之前灌录的贝多芬协奏曲,第一乐章在慢与多变中追求大格局,结果不忍卒听。但文格洛夫至少还有勇气休整,是可敬佩的一点。拉雷多则是无奈地休整了太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