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Vol.133丨献给自己的挽歌

 小得盈满在九月 2018-09-22

为艺志带大家领略古典乐的独特魅力

以及了解普世名曲的背后趣事

古典乐不是单纯的音乐家,演奏会

它是反复融合的完美规则,是原始的语言,情感的艺术




Vol.132


X


String Quintet in C D956

为艺志





献给自己的镇魂之曲
String quintet in C D956


1828年秋,舒伯特病情已经加重了。但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写下了两首惊世骇俗的作品:《C大调弦乐五重奏 作品956》《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 作品960》。前者是舒伯特室内乐中的扛鼎之作,后者则堪称是贝多芬之后最好的钢琴奏鸣曲之一,也是他的遗作。


1850年,舒伯特《C大调弦乐五重奏》在他去世22年后首演,这是作者对人世的告别,从中,你可以看到一个穷困的、与死亡作斗争的人从开启的坟墓里向外歌唱着,他充满悲伤地屈从于命运的主宰,在无尽的柔情中逐渐变化,一直去到超越一切的境界。(米歇尔·汉佩)



______

×



C大调弦乐五重奏

SCHUBERT


舒伯特最著名的室内乐作品中,《鳟鱼五重奏》被灌录23次,《死于少女四重奏》被灌录14次,《单乐章弦乐四重奏》被灌录14次,《吉他型大提琴奏鸣曲》被灌录13次,而这首《弦乐五重奏》只灌录过9次。这首作品较少被演出,可能是由于其长度。如果完整演奏全曲需要55分钟左右,不演奏第一乐章呈示部的反复部分也要47分钟左右。另外一个原因是曲中有很多交响曲化的艰深段落,对于乐手的耐力和技巧是非常大的考验。


这首五重奏为2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2把大提琴而作。比起弦乐四重奏,这部作品更加浑厚、丰富,体现了舒伯特对于死亡的不祥预感以及他固有的乐观精神,情感起伏很大。不论从写作技巧还是精神层面来看,它都是室内乐作品中永恒的瑰宝。




C大调弦乐五重奏D.956常被评论为舒伯特晚年最伟大的室内乐作品。但对不少古典音乐欣赏者而言,却听不出这首作品为何伟大,甚至不认为它是一部悦耳的音乐。比起舒伯特的另一首五重奏'鳟鱼',这首D.956的名气与受欢迎程度恐怕差得很远。其实欣赏这首作品最大的障碍是在'乐曲长度''歌唱般的旋律较少'。


所以如果从头开始呆呆的听,便觉得不容易入耳,注意力也很快分散了。但如果有适当的导聆,能够抓住乐曲的重点,一旦你听出它们了,你便会对这首乐曲爱不释手!总论这首五重奏。D.956的编制是在弦乐四重奏外再多加一把大提琴,这样的安排使得乐曲的低音部被增强,而且还可以有两把大提琴之间的对话,因此在D.956中交响化的旋律比重明显增加了,白话的说,就是不同乐器的声音交错变得比较复杂。



______

×



乐曲赏析

SCHUBERT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一开始的主题给人略有不安的感觉,旋律不是特别优美,由缓而强,却彷佛隐含一种激动的挣扎,气氛突然转变,紧接而来的第二主题大概是舒伯特写过最美的声音之一,两把大提琴的重唱,还没有乐迷听过这部分的和声不为之陶醉的,在优美中又带些凄婉,随后两把小提琴在高音部反复同一旋律,然后小提琴继续接奏出一G大调的旋律,气氛更为开朗,好好感受一下这里和声与旋律交融的歌唱性。


紧跟着部分的反复,舒曼曾说这个第一乐章如果演奏反复需要20分钟是「如天空般无尽...」,现代很多演奏也都不再反复,但如果你已经很爱前面的音乐,你一定要再听一遍,但如果你没耐性,也不妨跳过继续听。接下来是乐曲的发展部,再跟着乐曲进入再现部,一开始听到的主题都再出现,但调性转移让音乐的色彩变得阴暗,听起来比较'',最终在一个小高潮过后安详的结束。




第二乐章慢板是音乐创作上的奇迹。大钢琴家鲁宾斯坦在听过卡萨尔斯的演奏之后,要求要在他的葬 礼上演奏这个乐章,而他也确实如愿了。这是一个值得反复推敲细细品味的乐章,初听可能并不觉得有何了不起或者过人之处。也许很多人会想象'舒伯特式'的死亡会是一段多么优美安详的天籁般的旋律,但是没有,几乎没有旋律,只有小提琴好似破碎的三个、四个一组的音反复出 现。必须先让耳朵适应这种心理想象的落差,才能去感受舒伯特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挑一个平心静气的时候来欣赏,因为这不是那种优雅的慢板,它或许不能让你听着听着把烦躁的心沉淀下来,烦躁的时候听它只会觉得太慢、太单调、太冗长,它是一个孤独的、自我呓语的慢板,让你愿意把平静的心灵交付给音乐, 为舒伯特与自己交融的生命落下两行清泪。




从演奏技术来说,小提琴的第一主题太简单了,简单到要为这些乐谱上一模一样的音符加入表情是件太困难的事情,因此不少名家的演奏也流于把此处拉的像音阶练习曲般草草交代过去,这样的诠释当然无法令人感动。但也不乏有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们,用极慢的速度把这段话说清楚,每个声音有轻、有重、有缓、有急,好像秋风无力的扫过落叶,又好像彷徨的人跨着蹒跚的步伐,不知要走向何方。


然后这黯淡的平静却突然被低沉的颤音打破,压抑的情绪彷佛崩溃一样倾泻下来,小提琴奏出痛苦的旋律,其它乐器打着激烈的节奏,要注意听的是大提琴以三组三连音加一个长音的十连音节奏,重复在这个段落出现,好像心底最阴暗一面不断激起的回声。




然后音乐的动力慢慢消失,潜入完全的黑暗,但舒伯特总是让你在最黑暗的时候又看见光明,黑暗之后,这是第一主题的变奏,虽然听到比较成形的旋律,但还是断断续续,好像心情在很慌张的游走,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这之后,音乐才回到开始乐段的平静,不过这种平静仍不过是压抑住内心不安的表像,当听者以为乐章就要这样平静的结束时,不安终于冲破了防线,倏的一声,才再度归于宁静。不知道舒伯特此时所想的,是否真的就是面对死亡?




第三乐章是一个诙谐曲,气氛活泼热烈,交响风格很强。然而最耐人寻味的是在这三段体的中段,舒伯特却安排了一个降D大调'持续的行板' Andante sostenuto),这一个反差极大的段落,竟奏成了舒伯特最动人的安魂曲。这段音乐的宗教升华意味不言可喻,其中甚有管风琴式的音色与和声出现,带领听者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第四乐章为回旋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冲劲十足,之后开始的第二主题,是段优雅又带有轻快舞蹈韵律的旋律,美不胜收。接下来是第一主题再现,进入发展部,之后第一主题以加快的面貌再次出现,紧接持续加速的终曲部,把乐章带入结尾的高潮。


但就在结束时,舒伯特没有以持续的强C音结束,而是插入一个升半度的降D音,然后再以渐弱的C音结束,这让结尾气氛急转直下。是不是舒伯特在提醒我们,不要因为终乐章的热烈就遗忘了前面三个乐章个苦痛呢?或者终曲的热烈也不过是暂时压抑住苦痛的浮光掠影罢了……



______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