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6 19:26
X
国家大剧院9至11月有16场纯粹古典音乐会,我只选择了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拿到节目单才知道这是一场拉赫玛尼诺夫的专场,算我运气好,没有老柴的作品。多花点钱买个楼座总是好的,“高机位”是也。音域、视野都好。有一个小众电台,在世界杯期间开启了俄罗斯音乐之旅,第一站就是拉赫玛尼诺夫,这个选择很小众,大众的选择一定是老柴,世界杯的短片用的就是老柴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老柴告诉我们俄罗斯芭蕾的浪漫美,拉赫玛尼诺夫向我们描述的则是“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忧郁”,在这种忧郁中,“节制”是他音乐的关键词,也是俄罗斯忧郁的灵魂特点,因节制而深沉,那种节制与深沉,仿佛把我们带进俄罗斯风景画,泥泞的小路,小路尽头低矮的天空和云光,都是俄罗斯永不褪色的忧郁,所以我觉得拉赫玛尼诺夫更俄罗斯。 音乐会一上来就演奏了“拉3”,这是他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简称。实际上他的拉2更好听,是我最喜欢的。女主播问“你见过没有星光的黑夜的大海吗?”拉2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了漆黑的大海,也有人把它理解为教堂灰暗沉重的钟声,而不是像老柴那样把我们带入寥阔的俄罗斯原野和天鹅湖边。拉2是典型的俄罗斯忧郁,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暗潮汹涌。 虽然希望能现场听拉2,可拉3的乐声一起立刻就被感动了,不是没有星光的大海,而是有着灰色云层的天空,水漾琴声就像在贺兰山下石滩上流过的那股溪流,灰色的、透明的,汩汩的。那个熟悉的主旋律就在这层次丰富的灰色中若隐若现,循环往复。太俄罗斯了! 俄罗斯忧郁到底具有多么深沉的感人的力量?眼中有泪,却又流不下来。这大概就是拉赫玛尼诺夫的“节制”在起作用吧?这种节制带给人的感觉真好,纯粹的古典大概就是这种节制的激情吧? 拉3好听,还在于节制后豁然开朗的舒展与放松,那节奏犹如云层突然洞开,有耶稣光射下来,迷蒙地照射着,仍脱不去灰色的光影。这种一张一弛,就是音乐中的戏剧性吧?作曲家特别要制造这种戏剧性,因为它与人的情感直接相关。没有了戏剧性,也就没 有了矛盾冲突,也就没有了荡气回肠。只是没听明白第三乐章终曲2/2拍是怎么回事。到但那种大合后的大开还是听出来了。 e小调第二交响曲是获得格林卡奖的作品。一开曲犹如伏尔加河纤夫般沉重,这是e小调的调性吗?怎么像A调的风格,深情中有着史诗般的厚重。门德尔松的e小调可不是这样的,太秀丽了没有那么厚;莫扎特也从来不这样,他太甜了。半音奏出的忧伤曲曲折折,这种心境大约只有俄罗斯音乐才有,太喜欢了。第一乐章广板——有节制的快板,太节制了。第二乐章谐谑曲终于舒展了,有一段像航拍下的大草原迅速闪过。后面又进入戏剧性,不知他在制造些什么矛盾?第三乐章柔板,我不管它是什么样的音,只是在心中念着:A调,A调……我是个随性的外行,只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并不太在意理论。这段柔板有点像德沃夏克思乡曲的风格,查了一下《自新大陆》也是e小调。捷克、斯拉夫,俄罗斯的情调是一致的、独特的、无法被取代的。时至今日,我最喜欢的就是C调和A调,拉赫玛尼诺夫的e小调,史诗般的e小调,领教了!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就连狮人老贝也能在快板中写出转圈般欢乐的旋律,可拉赫玛尼诺夫在这个乐章也要弄出些突如其来的冲突感。音乐家写欢乐就是欢乐,可老拉偏要在欢乐的背后放上其他的东西。好在他喜欢在收紧后又放松,大开再次带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力度如此强劲的“欢乐的快板”,连英雄老贝也做不到。 感谢圣彼得堡爱乐,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老柴,今晚是经典俄罗斯而不是浪漫俄罗斯,老柴原来是够不上纯粹古典的。 |
|
来自: bulaolindtsg > 《音乐/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