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老柴到拉赫,他们缔造了俄罗斯音乐史上最浪漫的时代

 梅村柳月 2019-06-10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罗斯音乐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一隅。人才济济的俄国自格林卡起,就逐渐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本国音乐风格,先有老柴,后有拉赫,那些悠远的曲调,恢弘的气势,娓娓道来的民间故事,让俄罗斯音乐别有一番韵味。

6月9日的星期广播音乐会,指挥家林友声领衔上海爱乐乐团演奏了三首俄罗斯音乐:柴可夫斯基的为弦乐队而作的《悲歌》、《弗洛伦萨的回忆》Op.70和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第四钢琴协奏曲》Op.40,担任钢琴独奏的是来自德国的青年钢琴家本雅明·努斯。他们用美妙的音符,带领观众一同回忆浪漫的音乐往事。

从1877年起一直到1893年老柴去世,可谓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三部脍炙人口的交响曲、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1812序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作,此次上演的两首柴可夫斯基的弦乐作品也不例外。

音乐会开篇所演奏的《悲歌》充满了柴可夫斯基悲怆慨叹的风格。中提琴衔接起了音乐,借用小提琴的诉说和大提琴的沉吟,让人感受到了“斯人已逝”的无奈。

在第二首《弗洛伦萨的回忆》中,俄罗斯与意大利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尽管标题是“弗洛伦萨”,但曲中的风格却是典型斯拉夫式的,仿佛弗洛伦萨只是老柴远方的驿站。

弗洛伦萨一直是老柴最喜欢的度假地之一,他居住在梅克夫人提供的一栋小别墅里,却一直未能与这位传奇的女赞助者谋面。为表达感谢,柴可夫斯基曾在信中写道:“我知道您很喜欢室内乐,一想到您将听到我写的六重奏,我就无比高兴。我真心希望,这音乐能让您稍感慰藉”。

说起本场星广会上演的弦乐队版本,林友声指挥则解释到:“这部作品原本的编制是弦乐六重奏,但由于老柴在创作过程中,乐思如泉涌,一发不可收拾,便有了后人将其改编成更大编制的弦乐队版本,以便让音乐有更丰富的表现。”

尽管这是一部小调作品(d小调),却鲜见阴郁的音调,反而如阳光照入般,给人暖洋洋的感觉。乐曲开门见山,大提琴稳定的节奏支撑释放出热切的舞曲能量。尾声处的交错拍子手法更是让人联想到了德沃夏克的圆舞曲,在无限的热情中结束。

第二乐章中,第一小提琴的主题浪漫而缠绵,奏出如歌的慢板。三、四乐章中,俄罗斯民歌的元素若隐若现。尤其到了末乐章,主题旋律明快、节奏鲜明,充满希冀与渴望。

最后上演的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在国内少有机会听到。不同于“拉二”、“拉三”有着典型的晚期浪漫主义气质,“拉四”显示出短小精悍、粗犷雷厉的现代个性。这种转折的背后,是作曲家面对着晚期浪漫主义“过时”的焦虑。因此,整部作品一方面显示出拉赫玛尼诺夫在过去作品中典型的浪漫风格,又具有不少现代音乐的元素。

而从小出生在爵士乐世家的德国钢琴家本雅明·努斯在“拉四”中听出了爵士的味道,仿佛在音乐中寻找到了情投意合的灵魂,让他手中的“拉四”有着更加个性化的呈现。一曲弹罢,本雅明还意犹未尽,加演一首爵士乐作品《The Days of Wine and Roses》,充满了即兴的元素,深入骨子的摇摆节奏让音乐变得更为灵动。

从老柴到拉赫,他们缔造了俄罗斯音乐史上最浪漫的时代。而在当今现代化的都市中,能保有一份浪漫的音乐情怀,又显得如此难能可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