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柯尊解的散文《甲子大学梦》

 仰天俯地 2019-04-17
甲子大学梦   

甲子大学梦

——黄石的大学,从这里出发

柯尊解

一座城市,品位与层次的高低,并不在于什么P,而是在于她的教育。她若拥有一所大学,就算什么P低一点,其品位与层次,也不会低到哪儿去。这个道理很简单,傻子都明白。

我小时候就知道有所“黄石大学”。读初中时,一位非常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以前就是黄石大学的老师。后来有位给我们民办教师补习语法的叶老师,就是黄石大学的学生,再后来,我认识了大冶文化馆的石功兵先生,也是黄石大学的。这些人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都很优秀,都是受人尊敬的佼佼者。

我对黄石大学就有了不错的印象。

可惜,这所大学很早就“下马”了,但黄石有识之士的大学梦,却一直在延续。听朋友说,大约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年代,黄石某位有心人,就曾趁当时的党中央最高领导到黄石视察的机会,请他题写了“黄石大学”校名,希望重建黄石大学。又可惜,这位有心人手中无权。好不容易求得那么高级别的领导人题写的墨宝,也不知还在不在。

但“黄石大学”毕竟是曾经真实有过的。然而,不知道为什么,在黄石很多史料典册里,却查不到有关“黄石大学”的资料。一本纪念建国五十周年歌唱黄石辉煌的大书,皇皇数百万言,各行各业的丰功伟绩都大书特书到了,却没有只言片语提及黄石大学;内中收录教育机构写的歌颂文章,也只字不提黄石大学,令我很失望。后来,倒是在《石灰窑区地方志》里,见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黄石大学  是黄石市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学校。1958年创办,由市长孙德枢兼任校长,邢尚亭任党委书记,邵浩任副校长兼教务长。建校之初设工学院、医疗专修科和师范专修科。工学院设在武钢大冶技校(今十五冶公司处),开设三年制机械专业;医疗专修科设在黄石卫校,开设三年制医疗专业;师范专修科设在黄石一中(今湖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处),开设二年制中文、数学专业。创办时各专业首次招生132人。196011月三个专科同时搬迁到新校舍。次年8月黄石大学撤销,三个专科分别改为三所专科学校。19624月又同时下马。下马前共有在校学生400人,教职工149人,培养两届毕业生,计144人。1970年黄大校舍改为黄石市轴承厂。

孙德枢,邢尚亭,邵浩,他们不仅是当时的市领导,也是饱学之士,以市长兼任校长,可见时人对办大学的重视。

令我兴奋的是,据上述文字记载,当年黄石大学的师范专修科,就设在我的母校湖北师范大学内。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两所高等院校,是有血缘关系的,是一种心灵上的传承。

我是工农兵学员,1974年入学。当时的校名是“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1973年创办,我是她的第二届学生。首届只有中文、数学两个专业,各招一个班,计划招80人,实际只招70人。到我进校时,就增加了英语和政治两个专业,四个系四个班。我们男生宿舍,是一栋面包顶的两层楼,有明显的“苏式”风格,据说,那栋楼就是当年黄石大学的校舍,至今仍然保存。

同一时期,在原黄石工人疗养院附近,还办起了一所武工黄石分院。

我进校的第一课,就是由系书记带领我们挖屋基,后来就建起了我们的第一栋四层教学楼。紧接着又转移到原黄石一中的操场上挖屋基,建成原黄石一中教学楼,后来也曾是成教学院。

那个地方是黄石电厂的煤灰填起来的一片湖,差不多要挖淤积两米多深的煤灰,才能见到硬土底子。挖这样的屋基很辛苦,学校为我们准备了补助餐,半中午可以白吃两个馍。那天,我和班长黄松仁正在两米深的沟下挖土,管生活的曹树大站在上面叫:“起来吃馍啦——”我们就迫不及待的往上爬。同学们刚把我们拉上岸,身后的煤灰深坑就应声塌方了!

多亏曹树大同学的馍来得及时,晚两分钟,我和黄松仁就可能被塌方埋了。

这都是很有趣的记忆。我们班毕业的39位同学,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年龄最大的查代文同学,被评选为黄石市首届“十大文化名人”,其文学成就,黄石不知几人能与比肩。黄松仁曾是《黄石日报》社长,刘会振曾是黄石电视台总编辑,柯泉曾任《大冶报》总编辑,这在黄石新闻界也算佳话。徐柏青、柳清秀、刘世楚同为湖北师大教授,徐又良为黄冈师院教授。职业教育方面,刘元生曾任黄石工艺美校校长,张品芳被聘为中专高级讲师;普通教育方面,纪登启成为黄冈地区学科带头人,入选步步高公司黄冈中学课堂教学实录教师,更有朱兴民、曹树大、潘振华、史宏友、袁稳舟等,一大批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进入企业界的王晓平同学曾担任湖北银龙镀铝薄板厂厂长,罗学慧同学曾任武汉仪表集团总公司热工仪表厂党委副书记。

即便是个体老板,也能挣到身家百万。

大学三年,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学问,更有一种向上的精神。

从1958年创办黄石大学至今,整整过去一个甲子,黄石人追求的一个美好的梦境,正在成为灿烂的现实。如今的黄石,拥有了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理工学院两所本科大学,还有湖北工程职业学院等职业高校。

大学,对于一座城市,尤其是一座中等城市的意义,不只是培养人才。她更能营造一个地区的文化氛围,悄然地改变一个地区的人文环境甚至是俚风乡俗。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的教化功能,是无论什么机构都无力替代的。

柯尊解,湖北省作协会员,曾任省作协理事、签约作家,黄石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柯尊解19岁开始文学创作,曾在《长江》、《春风》、《鸭绿江》、《北方文学》、《收获》、《小说》等文学期刊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出版长篇小说七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