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潮汕行政上属于广东,但文化上更接近闽台文化?

 蜜可酱 2019-04-17

中国只有一个广东省。但广东人论文化渊源,其实一直都不是铁板一块。它实际是鼎足而三区隔明显的: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文化、以梅县为源头的客家文化,还有就是以潮州为核心区域的潮汕文化,历朝历代划江分治,谁也不服谁。

而潮汕文化其实更接近闽台文化。据饶宗颐先生的说法,“潮州学”基本可视为闽台文化的流亚,而和广东“粤语区”主流文化决然不同,自成风格。这里聚集的人们,无论日常语言、生活习惯,还是风俗样式,都和一口白话“粤语”的广府人很不同,也不大愿意被同化。

在历史上,潮汕地区虽僻处粤东,但一直是闽粤赣三省的贸易中心。在清朝初期开始,根据方志记录,潮州府城就已经是广东的第二大城市,闽商浙客,巨舰高桅,扬帆挂席,出入往来,城内与近郊“不务农业”的居民达10万户之多,“闾阎殷富,不减上国”,也是有底气和广府人分庭抗礼的。

那么,很多朋友也许也会追问:潮汕文化这种独具一格的“闽台化”格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我就自己平日阅读所得,提几点看法,不对处乞得指正。

在上古时代,因为地理位置的接近,潮汕文化就与闽台文化同宗同源。

现代以来,根据对潮汕地区的考古发现,学术界基本认定,潮汕文化与闽南的“漳州史前文化”是隶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的。

潮汕地区现有被发现的几大重要遗址,即距今8千年以上的南澳象山文化、6千年前的潮安陈桥文化、及晚出的3千年前的普宁后山文化,无论文化风格、生活习惯、还是文物证据,都表明潮汕土著文化形态与闽南的“漳州史前文化”同一渊源。

根据苏秉琦先生《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可以清楚地推断,因为地域上相联系,潮汕一带在史前即和闽台地域交往频繁,甚至可能是同宗同源。即便是后来,中原文化、南越文化开始全面进入,不断地改变潮汕土著文化的质地,但这一波波的文化入袭,基本上也是和闽台文化同步的。

所以,二者无论是语言、人种、风俗上相似,本身也是不足奇怪的。宋时欧阳忞《舆地广记》第35卷就直接说,“潮州,春秋为七闽地,战国为越人所居”,所谓“七闽”,即为七个臣服于周朝的闽邦国。

宋元时期,闽文化西渐,直接促成了“潮汕民系”的形成与发展。潮汕文化所以接近闽台文化,这一阶段的交流是最主要原因。

唐代以前,无论是全国来看,还是只就广东地区比较而言,潮汕一带都是非常荒僻的所在,“瘴疠萦绕”,民风野蛮,还处在文明的春风吹不到的未开化状态。所以韩愈被贬谪岭东时,好歹一大丈夫,也是有名望的名士官员,却哭哭啼啼,以为必死无疑。

历史的机遇定格在了北宋。在这一段时间前后,韩江三角洲逐渐得到潮汕原住民的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教育普及工作也在节节提高,中原主流文化随着贬谪人士的传播与兴学,也得以惠及这一片荒土。

这个时候,来自闽地的移民不断地大量涌入,而且不断挤占本地人口基数,再经过通婚等方式,将闽地的风俗、方言、民间信仰乃至日常生活习惯都带入了本区。闽潮同俗,自此时已然。

这些情况,在饶宗颐先生的《宋代莅潮官师与蜀学及闽学》一文,及已整理出版的明代《永乐大典.潮州府.风俗形胜》中都有详细论述。

明清时代的政府“海防政策”既使得潮汕更加隔绝与广府文化,也促使福建移民更大面积迁入本地。与客家、广府鼎足而立的潮汕文化传统正式确立。

明朝建国,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全面施行所谓锁海政策,潮州历来发达的海上贸易受到极大的冲击,加上因为利益争斗,不断引发和客家族群、广府族群的械斗,潮汕人的文化心态更加凝聚,团结观念更加强化,自称“海滨邹鲁”,以区别于客家和广府,就在此时。

与此同时,因为施行海禁,福建下三州一带居民,生存条件收缩,为了谋生不得已大量家族作为移民,迁入潮汕地区,就此定居,“世世代代为潮汕人”。1985年,潮汕地区的揭阳县,曾对全县的236个村寨的建村时间和居民迁入地进行过调查,发现单单榕江流域,明代从福建一带迁入创建的村落就有107个,占总村落数的45.3%。

这些材料,加上《浮洋镇志》等记载,都足以可以充分证明,潮汕文化的“闽台化”痕迹与时间脉络。可以说,现在的潮汕文化,是原住民文化、中原文化,特别是闽台文化三系合力孕育出来的结果。正是有这份兼容并包的因缘,有如此浸渍式的扩散,潮汕一地才逐渐开出了它日后的虹气飞雨,与日月山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