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广东各地区都有庆贺“添丁”(即生男孩)的习俗。例如,潮汕地区每逢农历正月初十、十一便送“米方糖”,主人家挨家挨户吆喝:“家里去年添了男孙,给您送米方糖来啦!”客家地区是“升灯办酒席”款待村民。而广州黄埔,则在祠堂高挂花灯为家中新丁祈福。 尽管各地贺“添丁”风俗迥异,但其中都饱含着家家户户对“新丁”的美好祝福与期望。 生了男孩挂花灯黄埔区古村里挂灯的日子,是在正月初八至十五日(一说为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去年添丁的家庭要到村内祠堂、灯棚、社稷坛挂灯,为新生的孩子祈福。因在粤语中“丁”与“灯”近音,所以用“挂灯”的谐音来表示添丁,凡去年家中生了男孩的家庭都会在这一天“挂灯”。 “生了男孩才能挂灯的”,老一辈的村民会这样叮嘱家族的后辈,这一传统民俗甚至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挂灯不仅是为寻求祖先、社稷神的庇护,被挂灯“公示”的新丁名字还将被族人写入族谱,开始享有族内财产分配的权利了。 添丁说给玉帝知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天官赐福的好日子,因此挂上去的花灯要到正月十六的凌晨,大家抢着结头盏灯,也就是用火把灯化掉,叫作“化灯”。 粤语中“化”与“话”谐音,“化灯”意思是告诉玉皇大帝自己家添丁了,这是一种向天官祈福的传统做法。“化灯 ”时,花灯要全部烧化,哪怕只剩下一点,愿望就可能没有传上天,传不到玉帝的耳中。 因此,黄埔制作花灯的材料需要十分讲究,只能用竹子和纸糊,花灯里不能用铁丝或者其他金属、塑料制作,务求在“化灯”时化尽。 花灯高挂幸福家黄埔的花灯可分为八角方灯荷花灯,最古老的、最传统的是八角方灯,荷花灯则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改良花灯,因带有荷花花瓣而得名。父母将新生儿的名字写在花灯上祈福,挂在祠堂的灯棚上。 挂了几盏灯,就代表这个祠堂的宗族添加了几个男丁。挂上的花灯也被称为“人灯”,因为代表着新丁。与元宵节、中秋节的圆形灯笼不同,添丁挂的花灯一般由竹篾扎成并糊上五色彩纸,还要贴上红纸,写上爷、子、孙三辈人的名字。 黄埔挂灯代表添丁添福、大吉大利,正月十六时要用火将灯“化”掉,即禀告祖先神明,保佑儿孙平安长大、长命百岁。 花灯如此漂亮,是不是只能挂一年? 答案是:可以连续挂两年! 因此,谁家如果添了男丁,灯节上一定会在祠堂里挂灯以示宣传。有的村民担心“公示”时间不够,会在第二年再把此花灯挂到祠堂里,谓之“旧灯”,都是为了告诉大家,家中添了男丁啦! 有趣的是,倘若添了男丁的家庭因为各种原因在孩子出生的头两年内都没有及时挂花灯,如果还想挂灯的话(也就是补挂),那就要等到该男丁结婚的前一年才可以挂上属于他的花灯。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