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 and Dialectics 中医学与辩证法 管窥生地除痹之功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中医学九年制2015级江雅宜 【提要】:生地的除痹之功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机理大致可分为化瘀除痹和补肝肾、益营血以除痹。笔者通过引用后世相关本草及方剂对其除痹作用的说明和提示,再结合自身临证跟诊体会,来讨论其除痹时的机理、适应证、运用注意,并结合病案加以具体展示。因生地可以同时针对虚和瘀两种病机,所以决定其在治疗顽痹久痹时的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生地 血痹 肝肾气血 虚中夹瘀 顽痹久痹 正文 《神农本草经》云:“干地黄,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1]生地黄的除痹治伤的作用现已很少被提及,但笔者在跟诊学习及自身应用尝试中发现生地确有其功,所以通过引用历代本草中有关叙述,再结合有关方剂、病案及自身体会,来分析生地除痹的机理及适用证候,以期为临床治疗痹证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思路及方法。 1 除痹生者尤良 地黄在《神农本草经》时代还尚未分生熟,皆以干地黄论之,但那时也已经充分意识到地黄在除痹消积时,要以生品鲜者为良。《名医别录》记载地黄可主治“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腕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2],并且使用时都是“皆持饮之”[2]。《本草纲目》谓其“捣贴心腹,能消瘀血”[3]。由此可知,生地黄发挥其化瘀除痹之功时,可直接捣鲜品取汁使用。但今天为了方便运输和储存,生地黄是由鲜品干制而成,如果参照古法运用,那么现在生地黄的除痹功效应当是有所降低的。 2 生地黄的除痹机理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痹,或痛,或不痛”“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明确的指出,痹证的产生,有外来邪气导致的不通,也有内在气血营卫不足导致的运行不畅、不能濡养、不能抵御外邪。而生地的除痹机理主要是依托于后者,即化瘀以除痹和补肝肾益营血以除痹,重在加强内在营血的充实与通畅,以达到“不与风寒湿气合”的目的。 2.1 化瘀以除痹
3 张机运用生地时的除痹体现 3.1 大黄䗪虫丸中的生地
4 病案分析 何某,女,43岁。1989年2月17日诊。受寒后致右侧腰腿痛五月余。被某医院诊为坐骨神经痛,服各种消炎镇痛药,又转服他医中药十余服,皆收效甚微。患者疼痛自右侧腰骼部向右腿后外侧传至小腿及足背部,右下肢屈仲不利,步行困难,活动后疼痛加重,其患肢殊冷。且时觉口干微苦,腰膝酸软,舌质嫩红,苔薄白,脉沉细。索视前医处方为:制川乌、制附子、白芍、丹参、鸡血藤各15g,桂枝、当归各12g,麻黄10g,甘草6g。于方中加入生地黄60g续服,服1剂后,得微汗,觉凉气外发,疼痛减轻。续服10剂后,疼痛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8] 5 临证跟诊心得 笔者结合历代有关本草和方剂及自身临床跟诊心得,总结出生地除血痹的相关机理、适应证临床运用注意供大家参考:生地是通过化瘀和补肝肾益阴血来达到逐血通痹的功效的,因其单味药针对的本就是虚中夹瘀的不单纯病机,所以决定了其治疗久痹重痹良好效果。其适应证为虚中夹瘀证,可见脉尺沉而夹杂瘀滞之象,舌干瘦而瘀黯之象。运用生地治疗痹证时,注意剂量要大,如有必要和条件可使用鲜品;但亦要防止其甘寒之性,可采用久煎;便溏者可与等剂量的炒白术使用;虚寒严重的可与附子、干姜之品合用:肝肾亏虚的可与山黄肉、熟地等合用。 6 结语 本文通过介绍生地的除痹机理,从中得到了通过调畅内在营血来治疗痹证的思路。在治疗顽固久痹,我们的思路不能被局限在搜风剔络的虫类药和大辛大热祛风湿的乌头、附子之品,我们还应该思考此类顽固久痹的其他病机及治疗思路和方药。生地的除血痹之功给了我们新的思考,我们应当继续发掘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M].柳长华主编.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9
[4] 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M].李玉清等校注.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94-95
![]() 中医学与辩证法 微信号:zyxybzf 微博:中医学与辩证法 媒体编辑:贺子珈 |
|
来自: 金坛区 > 《附子泽漆马蹬草水蛭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