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向是一种性格缺陷么?

 扫地僧一一 2019-04-17

    在曾收到的留言中,发现有不少人为自己的“内向”而苦恼,其中很多人问如何才能变得更“外向”一些,有的人则为自己在社交场合的格格不入感到困惑和挫败感,并将其归为“我太内向了”。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内向/外向的问题。

     为什么会有内向与外向之别?

     研究发现,内向者对刺激更为敏感,当置身于刺激中,内向者感受到的唤醒更为迅速和强烈,这也许就可以解读为什么内向者会更倾向于独处,因为他们更容易被刺激干扰而分心,也会而外向者唤醒水平更低,更容易无聊,所以才会向外寻求更多刺激。曾有研究表明,当处于高水平刺激时,内向型的人成绩较差,而听轻柔的噪音刺激时,外向型的人成绩较差。

      同时研究者发现,对刺激的敏感性差异是遗传导致的,外向与内向的差异与生俱来,早在婴儿时期就已显现,并会在一生中保持相对稳定的风格,难以被真正改变。

     下面是一些有趣的例子,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分辨内向者和外向者:

·充满着人群和喧闹的派对是外向者们所喜爱并乐意投身其中的,然而这可能会耗尽内向者的“能量”,反过来,一个人独处会让外向者觉得无聊,但这是内向者恢复精力的最好时机。

·在公众场合,外向的人可能会喜爱被众人包围,而内向的人可能会更愿意待在角落或靠近门口的地方,以便及时撤退。

·内向的人更容易被干扰分心,因此当他们学习或者工作时会倾向于选择一个安静的角落,并塞上隔音耳塞;外向的人更需要刺激,因此他们在学习和工作时可能会更喜欢待在会有人来往经过的地方,可能还会同时开着音乐。

·内向的人会觉得节奏舒缓的文艺片有很多有趣的细节,柔和的音乐可以放松神经,而这些可能会让外向者觉得无聊。

·内向的人更喜欢就某点展开深入思考,外向的人更擅长在不同事务和话题间快速切换。

·内向的人倾向于在说话前反复斟酌答案,外向的人则更容易边想边说然后再更正。

·内向的人可能更喜爱用短信等非即时沟通方式交流,屏幕上突然响起的来电提示简直就像打断思路的不定时炸弹。他们可能会因为担心一个漫长的闲聊而拒接朋友打来的电话,但他们会在准备好之后再次拨回去。

     如果你不一定总是符合其中某一边,别紧张,我们多多少少都会兼有内向和外向的特质。

     不过总的来说,这个世界依然是外向者占主导,对内向者的误解也更多一些。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主要介绍内向者的特点,并对内向者给出鼓励和建议。

      接下来先说两个比较常见的对内向者的误解:

1.内向=社交焦虑/害羞

    内向与社交焦虑不是一回事。

     社交焦虑是指参与社会交往时感到焦虑紧张,同时伴有较高生理唤醒水平(出汗、发抖、口吃)的状态。社交焦虑者之中的很多人内心渴求与他人接触,只是对外部评价(尤其是负面评价)的过分关注担忧与对犯错误的恐惧和尴尬阻挡了他们与人交往。

而内向的人并不害怕社交活动,不参与是他们的自主选择。多数情况下独处让他们感觉很舒适。

2.内向者不喜欢说话或与人打交道

     内向者并不是喜爱沉默,也不是讨厌与人打交道。比起一大群人一起出去嗨,内向者更适合并擅长于一对一或一对几个的交流,更偏爱有内容和深度的谈话,他们只是不喜欢无意义的闲聊。

     另外很有趣的一点是,以口才谋生的人之中有很多是内向者,他们并不是不愿意表达。对他们来说,在众人面前发表演说、在舞台上表演,也好过结束后在一大群人之中聊天。

     因此有些被视为“内向者问题”的现象,可能实际指向的是“社交焦虑”或“缺乏社交技巧”,而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如果我是内向者,我应该怎么做?

    其实内向者有着一些非常好的特质,比如先想再说,可能会让你的表达更为审慎和准确;三思而后行,可能会让你避开惹麻烦的代价;爱好深入思考和善于自省,可以让你能够专注于对问题的探索和自我提升。先接纳自己,然后挖掘自己的长处。

     其实如果没有内向者,世界上可能会少很多工程师、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和作家。而在其他各行各业,也有内向者的身影。对于内向者来说,选择自主性更强的、有独处机会的工作可能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也考虑可以向着专家型人才的方向努力。在领导者岗位上的内向者,往往更能捕捉被他人忽略的细节、更擅长收集信息倾听建议、更擅长激励员工、更擅长思考抽象的蓝图、决策也更慎重。

     在被提及最多的社交方面,其实内向者更重视朋友质量而非数量,加上擅长深入交流的特点,这使得他们可以成为忠实、亲密、会带来启发的朋友。如果内向者为无法融入人群而困扰,那么可以尝试人数较少的熟识小圈子,将会见地点选在安静或熟悉的场合(比如独立书店,或者自己家里),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谈话,这可能会让内向者更自在舒适。

     此外,虽然之前已经澄清了对内向的误解,但考虑到几个群体的重合度,在这里我们依然鼓励内向者之中存在社交问题的人勇于尝试,开口表达自己的需求,释放善意避免误解,以及通过学习社交技巧来缓解困境。在履行工作职责,并认真扮演好社会角色的前提下,“内向”属性本身不应该被指责。

    还有就是,虽然内向者与外向者都能自得其乐,但研究表明,外向者自我报告的主观幸福感确实更高。 

     这可能是由于外向的人的社会交往更多,而社会交往可能带来价值感。加上外向的人在有困难的时候更容易去求助于朋友而不是独自解决,而朋友的援手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这也是可以带给内向者启发的地方。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外向的人对外在情境中的奖赏比内向者更敏感。在结果不那么好的时候,外向者与内向者的情绪水平差不多,但在得到相同的好结果时,外向者比内向者表现得更高兴。这意味着外向者更擅长从外在环境中寻求积极的反馈,找到高兴的理由,从而提升自己的幸福度。

     另外一个可能的情况是,在这个外向者主导的世界里,内向者得到的肯定和认同更少,也更不容易适应。内向者可能会因为沉默而被贴上“不合群”“高冷”的标签;需要在家里独处休息的内向者总是被朋友劝出门“放松放松”;内向的孩子虽然自己并没有什么不适,却可能会被忧心忡忡的父母强行要求“变得活泼些”,等等。而这些经历可能更容易带来困惑和自我否定。

     说到这里我们要再次强调的是,其实内向并不是一种性格缺陷。它只是与外向相对应的另一种特质倾向。这个世界是多样的,人是复杂而独特的,对人的划分与描述只是为了让我们更了解自己,而并不意味着这些分类有“高等”和“低等”之分。在人格心理学家试图用于描述人的模型中,内向-外向仅仅是其中一个维度,而即便只是在这个维度上,差异也仅仅意味着差异本身,并不涉及对错好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