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您好,这是一份内向者食用说明书

 千刀君 2022-12-19 发布于山东

       您好,这是一份内向者的食用说明书。

      适用范围:外向者、更想了解自己的内向者、其他吃货

      用法用量:遵循以下三种方法,口味更佳。

      如果你是一个外向者,请不要下意识的给我们贴上“高冷”“不合群”甚至是“自闭”的标签。我们不说话是想给出完整的结论,我们慢热是想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如果你想更接近一个内向者,请紧紧握住TA的手,什么也别说。

      如果你是一个内向者,请不要害怕外界对我们的不理解,也不要逼着自己变成一个完全外向者,那样很累。我们在社交上可能会处于弱势,但还有其他适用于我们的社交方法。如果有想接近的外向者,请紧紧握住TA的手,不需要说话。

      如果你是一个吃货,建议你小火慢炖,配上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烧花鸭烧子鹅卤煮咸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可好吃了。

      千刀君其实就是大众所认为的“内向者”。稍等一下,先别炖我......标题打错字了,重新来一遍。

      您好,这是一份内向者使用说明书。

1
不跟你说话=不在乎你?
一些对于内向者的误解

       高中的时候有个比较外向的女同学,给我起了一个绰号天天喊,各种场合下都能听见她的声音。因为都是打招呼或者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每一次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她。直到有一天她问我原因,我才明确的告诉她,我不知道该说点啥。

      她的表情可想而知。

      社会上存在着诸多对于内向者的误解。可用一个等式来说明人们的想象过程:

内向的人=沉默寡言=不好亲近=讨厌一切=自闭症

=暴力倾向=背后可能藏着42米大砍刀=赶紧离他远一点

      等到发展到一定程度,很有可能西郊集市有一个拿着板儿砖疯狂乱拍的人就是我。

      在交流方面。内向者通常是“先思考再说话”的类型。

      假设存在“社交耗电”这一个概念。交流是外向者擅长的行为,在一场交流中耗费的电量就少;而内向者在这方面不擅长,一部分“耗电”用在了思考对方说的话上,一部分“耗电”用在对抗自己的焦虑上。从而续航能力缩短,最后招架不住,就产生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的结果。

      我一直在想你说的话,还得想想你说的对不对。我不能只跟你说“你说得对还是错”,必须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稍等,我电量不足5%了。

2
独处5分钟,通话两小时
内向者总是独来独往吗

      知乎上有最佳答案:待人和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

      内向的人不等于待人冷淡。待人接物往往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并不由性格决定。

       从现象中可以发现,外向的人通过聚会,活动,愉快交流给自己蓄能;而内向者通过独处,单人旅行,写字画画等活动来恢复情绪。

      从心理层面来解释。外向者对外界刺激不敏感,他们会主动寻求一些增加刺激的方法。内向者更容易获得外部刺激,它们会采取一些方式来避免刺激消耗过多的心理能量。

      独处是内向者进入“快充”的一种方式。独来独往是内向者的一种比较合适的选择,而不是说内向性格就决定了独来独往。我们在跟舒适的朋友一起,照样扯闲淡侃大山,但我们需要独处的时间来充电。

      社交的舒适度大多来自于质量而非数量。与其跟众多人说说场面话,不如跟个别老友彻夜长谈,后者效果更好。

3
更好的方式是深度交谈或沉默
内向者社交不只是靠说话

      如果天天跟这个聊、跟那个说,时不时召集好友聚一顿,大半夜还要在电话里嘚吧嘚嘚吧嘚说着不重要的话,那我会选择狗带。

      内向者更偏向于“推迟满足感”,深度交谈才是我们更欣赏的场景,我们会努力的把“电量”留给我们最喜欢的社交方式。而大多普通的社交方式表现的都是及时满足,所以我们看上去是那种“玩不起来”的人。

      外向者不理解内向群体的这种“慢热”,他们毫无重点的谈话方式让我们倍感压力。如果能把心里话全说出来,那我会说,我很好,你也很好,我也喜欢你,但是请你闭嘴。如果你还像一个来自肯塔基的“钢蛋”一样喋喋不休,就休怪我背后的大砍刀。

喜剧电影《你丫闭嘴》中的“话唠”钢蛋

4
总结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其实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外向和内向之分,如果说外向和内向是两种极端,我们都处在这其中的某一个位置。

      只是相对而言,内向者喜欢先思考后说话,我们的沉默不代表不在乎你,而是想给一个更好的答复;我们独处不代表性情孤僻,是在给自己充电。如果想与一个内向者合理相处,要么深度交流,要么什么也别说。


      写这份说明书的初衷在于解释一些人们对于内向者群体存在的一些误解。这些误解产生的原因在于:个人的认知是稀缺的,拿来考虑这件事就不能考虑另一件事。既然无法全面的了解内向者,就用“贴标签”来节省自己的认知。这就是人们对内向者群体的普遍认知“沉默”“不合群”“独来独往”“戒备”等等。

      我本人也是大众所认为的“内向”性格的人,所以写这篇文章也是想降低这种“标签认知”的程度,以个人为例,用更好的方式淡化人们认为的固有印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