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春秋笔法”和“龙门笔法”?

 思明居士 2019-04-17

“春秋笔法”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孔子微言大义的一种史书笔法,之前的问答有过答复,若想详细了解,敬请关注查看往期问答。

“龙门笔法”和“春秋笔法”一样,都也是史书书写的一种文笔手法。

在有的地方志的开头,会记载如下一句话:“昔司马迁创为纪表书传之体,以成史记,龙门笔法焜耀古今” 。

由此可知,龙门笔法是和司马迁有关的的一种专门的史传笔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因此“龙门”也就成为司马迁的别号。

司马迁像

而龙门笔法,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史传笔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用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书写历史,特别是列传,以历史人物生平为纲,描写人物生动形象,后世多有效仿者,之后的传记小说即滥觞于此。

如清代章回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称:“这《儿女英雄传评话》却是借题目写性情,从通部以至一回,乃至一句一字,都是从龙门笔法来的。”亦省作“龙门笔”。

除了特指这种传记写法外,龙门笔法有时候也宏观上指代司马迁的著史之法。

如清人黄鷟来在《甲戌夏至武威》诗之四有言:“千秋龙门笔,五岳高嶙峋。”

韩城太史公雕像

二是指一种夸张的笔法。

清人陆以湉在《冷庐杂识·形容失实》中有言:“史传有形容失实之语。司马迁生于龙门,故称其笔法为“龙门笔法”。

清代已经有学者发现并指出,《史记》中记载的很多历史事件有夸大的写法。“史传有形容失实之语。如《史记·蔺相如传》,记相如持璧,却立倚柱,则曰怒发上冲冠;《赵奢传》,记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则曰屋瓦尽振;《项羽本纪》,记羽与秦军战,则曰楚兵呼声动天。皆描摹传神之笔,事虽虚而不觉其虚,弥觉其妙,此龙门笔法。”(清人陆以湉:《冷庐杂识·形容失实》)

像这样的夸张,在《史记》中比比皆是。

如借用苏秦之口言临淄之繁华:“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在《平准书》中记载汉武帝继位初年国家的富裕:“至今上继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牡者摈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姓号。”

这些都是夸张的记载,但是不得不说,《史记》中这些夸张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其手法娴熟,刻画自然,可以说就算是运用夸张,也用得成了典范。

这也是《史记》能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原因。

春秋笔法,源于孔子修《春秋》。

孔子为何要修《春秋》?

孔子修《春秋》是无奈之感,是末路之悲。当其时,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上无明主,下不得任用。"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史记·太史公自序》)"。此外,另有孔子获麟一说。《公羊春秋·哀公十四年》记载,"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当时,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穷途末路之时获麟,认为其是不祥之兆而长叹"吾道穷矣"。后经董仲舒等汉儒进一步渲染,"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便成了孔子承受天命著述《春秋》的起因。由此,春秋笔法便不难理解了。

最早对"春秋笔法"加以概括的是《左传》,《左传·成公十四年》曰:"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微"、"婉"二字可以说很鲜明的体现出《春秋》笔法之"微言大义",《春秋》之辞,一字寓褒贬。春秋笔法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在编录方面,常事不书;二则对一些不得不载录的事实被部分或全部隐藏即"讳书";三是在表达用辞上采用特殊的语法和句式,委婉隐晦的表达,可以说是其"笔则笔,削则削"原则之尽显。春秋笔法饱含着为后王立法的文化精神,其"文约而法明",为史学、文学等著述大开其源。"龙门笔法"便是对"春秋笔法"经典化的继承与超越。

龙门笔法,指史传笔法,龙门为司马迁别号。提及司马迁必谈《史记》,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明确表明了对《春秋》的推崇:"《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司马迁将"春秋笔法"之妙,灌注于《史记》。不同的是,在将历史史料进行选择、整理的同时,叙事者进行了部分的想象和虚构,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艺术的真实,这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有突出的反映。司马迁将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事件中,对这些重大事件的节点加强渲染勾勒,营造紧张的氛围,塑造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如《史记·蔺相如传》,记相如持璧,却立倚柱,则曰怒发上冲冠;《项羽本纪》中,记羽与秦军战,则曰楚兵呼声动天……在一场场宏大历史叙事中,还原再现了历史画面,在这种全知全能视角下不能不落入虚构性叙述,这种实与虚的结合,对《史记》的文史价值都是一种升华。总之,龙门笔法游刃于《史记》场景的叙事及由此形成的虚构语境,可以说是司马迁在追求历史真实的同时所达到的艺术真实。

如果说"春秋笔法"是一条传承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精神追求的纽带,那"龙门笔法"便是在这基础上的继承与再创新,推动着后世文学持续的开枝散叶。

“春秋笔法”和“龙门笔法”在书法何文学领域各有其解释,不太相同。当然在文学领域的解释较早,而在书法领域乃是由今人提出总结的。

我再此先简述一下在文学领域的解释,随后主要说明在书法领域的解释。

文学领域“春秋笔法”“龙门笔法”

“春秋笔法”是孔子创造的一种行文方法,用一种隐晦的,比较细微,委婉的词句,表现出非常明显且有深刻见解的褒或贬的看法,大多劝恶扬善。

“龙门笔法”乃是司马迁的行文风格,因司马迁出生龙门。主要表示行文比较夸张,或有失实。

这个只简述,不做过多解释,主要解释一下在书法中的概念。

书法领域“春秋笔法”“龙门笔法”

这二者在书法领域的概念,均自今人提出。有人看到由今人提出的概念就会感觉是瞎胡闹,这只能说见识不够了。

这二者概念对笔法分的非常清晰,是金石气中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

比如“春秋笔法”,今年五月曾翔在北京798办展标题就是《春秋笔法,狮吼功》,狮吼功大家都看的懂,毕竟吼书曾翔是出了名的,但是有很多人对“春秋笔法”就不太了解了,因为对书法史可能了解不深。

之所以“春秋笔法”和“龙门笔法”由今人提出,并非古人觉得不重要,而是古人没有能提出这个概念的条件。因为现在的考古发展是比较快的,上世纪出现了非常多的考古发现,对先秦以前的书史资料的补充极多,这在古代是没有的。

也因为清末碑学盛行,所以“龙门笔法”也被逐渐发展为一个分支。

此二者的出现都是有条件的,而非空口而来。今人如果排斥今人的提出的概念,觉得无用,只有古人的概念才有用,这就是无知的表现了。

要知道,古人的概念也是出现在自己还没有“作古”的时候,还处于“后之视今有如今之视昔”的时候。

①春秋笔法

刚才说了曾翔,那就从曾翔那段比较火的视频说起,毕竟今人的东西比较容易理解。

“春秋笔法”简单来说就是篆籀笔法,而非小篆,乃是大篆,属于金文,乃器物铭文一类的笔法,强调“圆”“拙”“时代感”,说白了就是学的商周大篆。

春秋作为商周的延续,也大体保留了周的风格。

战国虎符,看上边的文字。

春秋武器

大篆相对于小篆来说,就是比较随意一些,小篆太严谨。

而春秋之后,战国就有了一些墨迹。

所以春秋笔法指的就是一种相对开放的,从金石中学的篆籀笔法。

这也是为何曾翔取名“春秋笔法”而非“篆籀笔法”的原因,因为篆籀包含了大小篆,纸刻本。

春秋相对更“古”一些。

当然,这个概念并非曾翔引入到书法。

这种笔法的方法和特点,可以借助曾翔视频的截图来说一下。

起笔“圆”,藏锋。

行笔中锋,厚实。

看笔肚和笔锋,这个力量是非常“中实”的,这也是学篆书能给我们的书法带来的东西,会让线条更“实”更“厚”。

厚不代表笔重,即使细线,也会显得不虚浮,有力量。

这就是学篆书的作用。

回锋,圆起圆收,篆书特点。

角标挡了,但是可以看见他的行笔是“绞锋”。

“绞转”这个概念也是今人提出的,古代没有。为的就是让大家更好理解古人的用笔,显然这个概念非常实用。

行笔的过程中,手腕会转动,会转笔,还会上下用力,为的就是让力量更均匀,“墨”更“实”。

这也是学篆籀需要悬肘的原因,能写好篆书的人,几乎没有枕腕的,尤其是大篆。


至于这个图上,笔画的“毛刺”,这是曾翔个人对古代金文的“时代感”的理解。

这个并不一定要有,只是曾翔个人表现方法,上世纪有些大师的表现是非常厚实圆滑的,也有比曾翔还“枯”的。

但是一定要看用锋,行笔的力量。

这是每个人都可以用的,因为这就是大篆的笔法。

之所以用曾翔做示范,是因为有人不懂曾翔的题目“春秋笔法”,也是因为曾翔的视频比较清晰,方便截图。

在网上,即便我用这个做例子,都可能会被骂,说我误导人。我对这类人只能说:我不反对别人骂曾翔,但是我就膈应那些连用笔都不懂的人,看见曾翔就开始乱喷,真是悲哀。

“春秋笔法”就解释完了。

②“龙门笔法”

龙门笔法指的就是“龙门二十品”的魏碑书法作品。

学魏碑,肯定要从精华来,魏碑固然是民间作品,但是也有精华,精华就成了这“二十品”

魏碑是以“方”笔见长,求“刀削斧砍”的“石刻气息”。

主要就是“方”,方起方收,刚劲有力。

这个不需要多说,因为魏碑大多数人都还了解,毕竟是楷书的一种,容易看懂。

③“龙门笔法”和“春秋笔法”的区别。

看过我文章的都知道中国笔法系统一共两种,一方,一圆。

春秋为表示“圆”

龙门为表示“方”

二者一为“金文”,一为“石刻”,载体不同,所以经过千年的腐蚀,呈现的也不同。

春秋多求“拙”,包括甲骨也是如此。

龙门多求“硬”,用笔刀削斧砍之势。

用锋呢,一个中锋为主,一个中侧并用。

其实这二者的表现是区别很大的,但是都自成系统,所以把文学概念正确的引入到书法领域,我个人并不排斥。

因为确实有力的区分的两大笔法系统,也各自代表了部分作品风格。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古人是没有这个条件的,没有机会发现这么多“考古”出来的作品,所以没机会总结提出。

因为在古代挖坟掘墓是有违“道德”的,即使是国营也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