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审计底稿要经历“四重境界”

 songsgt 2019-04-17
    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正在经历最繁忙的“年审季”。他们有的忙于“刷底稿”,有的开始慢慢去研究数字背后的秘密,有的正在发挥自己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在笔者看来,做审计底稿要经历“四重境界”。
    第一阶段:“刷”
    大部分“小朋友”在第一年进入会计师事务所的时候,项目经理都会给他们几个简单的科目做。如果有审计软件,那就很方便,因为数字都能自动生成。如果没有软件,那就比着以前的底稿做一下。总之,只要把那一堆堆的表格做完,就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虽然每个人的专业基础不同,但是都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审计人员认为只要底稿完成了,就完成工作了。
    其实,在这个阶段也是有收获的。比如,在抄了很多的底稿和数字之后,审计人员多多少少会知道审计底稿大概在做什么。在看了别人的底稿之后,面对项目经理的疑问,审计人员会反复琢磨到底为什么。慢慢地,就会在其中学到很多技巧,明白哪些是有问题的情况,知道重点应该关注哪些方面。此外,很多底稿的设计是很精致的,就算是刷底稿,也要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审计人员使用excel软件会越来越熟练。
    第二阶段:“学”
    在“学”这个第二阶段,审计人员已经对底稿非常熟悉,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把所有的表格刷完。他们对“ctrl+c” 和“ctrl+v”快捷键用得非常熟练,复制、粘贴的效率非常高。
    当然,做审计不能只靠复制、粘贴。在“刷底稿”的阶段过去之后,项目经理开始慢慢赋予审计人员更多的工作,当然,涉及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时候,审计人员需要开始慢慢去研究数字背后的“秘密”。
    在这个阶段,审计人员需要多研究相关准则,多关注一些最新的政策和相关的资料,多了解一些案例。这些资料或者案例中的故事和处理方式,很可能会带来一些启发。
    同时,可以多利用网上的搜索工具,并随身带着会计教材或者相关资料,遇到不懂的就查,把每一个科目、每一个公司和相关的行业都了解清楚。在搞定一些难懂的科目之后,审计人员可以把相关底稿保存,作为一份学习模板,把其中的每一步、每一个曾经不理解的地方,都用通俗的语言做上标记。下次再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会有据可依。这时候,审计人员千万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而是要踏踏实实地把每一个点都记录下来。
    审计人员还需要经常翻阅别人的底稿,学习别人的思路,看看别人都做了哪些工作,把别人做到而你没有做到的程序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工作笔记。
    或者说,审计人员可以试着写一本工作日志。在这本日志中,记录下日期和项目名称,同时记录工作中的思考和收获。在项目结束时,可以按照项目或者科目类型进行总结。当积累越来越多,就可以筛选出最有价值的东西,对自己的总结和整理作进一步的优化。
    第三阶段:“思”
    做审计工作最重要的,不是你有没有考过注册会计师证书,或者说你是不是毕业于名牌大学,很多时候靠的是经验。因为审计本身就是基于职业判断,需要不断思考和学习。
    在这个阶段,审计人员已经接触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文章等,每一次的接触都应该带来启发。思考如何将这些启发转化到实际工作中,是最重要的。这时候,审计人员已经接触过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和不同的业务,成为非常有经验的“前辈”。他们可以熟练地完成底稿,并且知道在财务报表中哪里可能会有“坑”。
    第四阶段:“打怪”
    可以说,进入第四阶段的审计人员,没有搞不定的项目,也没有干不了的活。
    他们明白,底稿不是越厚越好,资料也不是越多越好。需要什么就做什么,那一堆堆的表格只是表格。
    在这个阶段,审计人员不用看底稿,就已经知道哪些必须要做、哪些必须重点关注以及哪些工作不需要做。第四阶段的审计人员,可以将大多数底稿交给下边的“小朋友”。他们复核别人底稿的时候,也不再是一页页地看过去,看看都做了哪些程序,而是更多地复核其中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等。
    完美的底稿就是要做到充分、适当,不繁杂、不啰嗦,却又清晰明了、逻辑清楚。越是看起来简单的东西,其背后情况可能越复杂。所以,不是说做的程序多,底稿就一定要多、一定要厚。相反,审计人员做的程序和工作越多,底稿看起来会越清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