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西餐起点的意大利,可以说是欧洲美食界里辈分最老的大哥了。要不是十六世纪初凯瑟琳皇后(Catherine de Medici)担心法餐太难吃,亲自带去了意大利的厨子、种菜养畜的仆人甚至设计炉灶的工匠还有意大利上流的餐具与礼仪,法国皇室可能至今还在吃着手抓饭。但是面对年纪更大的老哥中国时,这位小弟对待食物的眼界还是太浅了。 最近一个名为“海外卖松花蛋被查”的新闻被顶上热搜: @中国之声 大多数老外对皮蛋都是避而不及的,就连英文名千年之蛋(century egg)都不是为了形容食用历史悠久或者食物的珍稀,而是单纯觉得这货的口味与颜色像发酵了千年腐烂的恐龙蛋。就连谈笑间鸟兽鱼虫飞灰湮灭的贝爷,面对皮蛋都坦言,这大概就是他的人生下限了。 《跟着贝尔去冒险》 贝爷无法接受的同时也发出了灵魂一问:这是啥?今天,所长就来讲讲让歪果仁食之变色的松花蛋。 01 松花蛋的发现 / 纯属意外 / 说实话松花蛋确实不是什么寻常厨房里会发现的珍馐,就连起源都没有个明确的说法,但大多说法是来自于六百多年前一场美好的意外:一群明朝的鸭子,阴差阳错在石灰池里或者草木灰中下了一批蛋;一群明朝的百姓,继承了神农尝百草精神不管长得多面目可憎先剥壳尝尝看再说。不尝不要紧,一尝还上瘾,于是第一批吃松花蛋的人便按着发现的环境如法炮制,随着一点点的流传与推广来到了了大江南北的餐桌上。 凉拌松花蛋 | 豆果美食网网友茹絮 关于松花蛋的做法,到了清朝左右,已经有了标准模板,清朝的《醒园录》就记录了两个做法: “用石灰、木炭灰、松柏枝灰、垄糠灰四件(石灰须少,不可与各灰平等),加盐拌匀,用老粗茶叶煎浓汁调拌不硬不软,裹蛋,装入坛内,泥封固,百天可用。其盐每蛋只可用二分,多则太咸。 又法:用芦草、稻草灰各二分,石灰各一分,先用柏叶带子捣极细,泥和入三灰内,加垄糠拌匀,和浓茶汁,塑蛋,装坛内半月。二十天可吃。”
02 松花蛋为什么会有松花? / 松花蛋为啥有黄有黑?/ 松花蛋之所以叫松花蛋,就是因为它的表层有松枝样美丽的花纹,这花纹是怎么来的呢?早就有人做过谨慎研究:蛋皮上的松花,是蛋白中的镁离子和蛋清蛋白质在碱性条件下产生的降解产物结合形成的晶体[1]。至于松花蛋软软的质地,则是因为在腌制过程中,蛋白质凝胶能力逐渐降低。 平时我们吃松花蛋时,会遇到金黄色透亮的,也会遇到黑绿色的深色松花蛋,不同的颜色又是因为什么呢?原来腌制时间是影响松花蛋颜色变化的重要因素。以鸡蛋松花蛋为例,腌制时间越长,松花蛋的颜色就越深[2]。 所长更喜欢吃这种浅色的松花蛋 | 豆果美食网网友昆明陈陈 03 松花蛋里有铅不能多吃是真的吗? / 还有无铅的松花蛋呀 / 最近经常有些网红的古法美食流行于各大视频与流媒体网站,但松花蛋作为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美食,却经常被崇古守旧的老人家叮嘱两句:“皮蛋味道虽好但不能多吃,里面含铅容易中毒。”并不是老人家传统迷信,而是在传统的制作方法中,含铅的黄丹粉就作为一样主要材料,与石灰、碱、盐一起和着泥与糠裹在鸭蛋之外。黄丹粉就是氧化铅在旧时的俗称,过量食入铅对于神经系统与细胞血液功能有着极大的伤害。 如果真是用古法腌制的松花蛋,那颗别吃了(图中并不是用古法腌制) 但对于热爱美食的国人来说,怎能因为这点小事就放弃了对美食的追求。于是从上世纪起,浩浩荡荡的“无铅皮蛋”研究就在各大研究院陆续展开,经过了若干年的努力奋斗,皮蛋的制作工艺早已走出了铅的阴影,无论是控制铅的含量或者用其他元素替代铅进行加工,现在市面上流通符合食品安全的皮蛋早已没有这些后顾之忧了。 汤鲜时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