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元观:时光与古镇

 寻梦向天歌 2019-04-17

时光之礼

前几次来上元观,都是去年的夜幕时分,带着亲人在医生文友云飞那里捡了些中药,匆匆忙忙的驱车而归了,只有田边的柔风一次次抚慰我业已疲倦的身心,并无心境和条件仔仔细细的阅读这个曾经名震汉江之畔的商贸集镇。

这一次,总算能以一个旅者的步履,在上元观的老街上走走看看,以弥补些许遗憾。

这个依汉江之岸,位居巴山北麓的乡镇,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倡建此镇的明朝江西巡抚张凤翮,在这里垒堡砌城,安营扎寨,形成了以东西南北为图腾的四街四堡。堡护镇安,街荣市繁,将这个镇曾经的辉煌,勾勒出来。部分长满青苔的明清古建筑,仿佛诉说着过去的繁华,然而历史的尘烟,总归如马蹄飞过,回到初静。

这里曾驻扎着“余、衡、申、屈”四大家族,他们在医药、教育、商业等领域引领着此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上元观推上了鼎盛。

黎明摄影

可是今天,我们站在旧式院落中,望着水缸里纹丝不动的水,听守着老宅的老妪说着飞出家乡的子女们,还是惊觉到岁月的强大和变迁。记忆最深刻的《京华烟云》里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繁华落尽成一梦”,不就是这样书写着人世的轰轰烈烈和寂寥么。琴弦不能一直在弹奏中,生活不能处于喧嚣里,起起伏伏是世间正常的状态。也许,此时寂寞的上元观,正在沉淀和新的孕育阶段,我们得用平常心来接受这份时光之礼。

“上元观”三个字,其实驻在我的脑海已经很久了。很小的时候,我十分渴念能吃上一口上元观的“红豆腐”。但多数时候,上元观的红豆腐是装在那种竹编的篓中,如同小鱼篓,静静的摆放在当时杂货店和供销社木架子做的玻璃柜台上。在交通能力有限、物资还很匮乏的七八十年代,只感觉上元观的好遥远好遥远。遥远的是我也许此生也无法抵达的地方。那时候,想吃上元观的红豆腐,几乎成了一种奢望哩。

这种奢望,随着我的长大,随着经济的巨变和物质的丰富,渐渐淡去,甚至了无踪影。可是,它毕竟曾经那么深刻的勾着我心中的馋虫。我以为,上元观,从此就这样与我再无交集和念想。没想到,命运有玄机,生活有时又像滚动的皮球,让距离不再是距离。在云飞的牵引下,在上元观镇上领导热忱的期待下,我们一帮师友聚在了上元观。春天里的上元观,自有一份朝气。细柳依田埂,拂着黄灿灿,小庙在村头,忽听牛犊喧,耕者三两人,躬身在农田。这个田园画面,透着恬静散淡的意味,让人拥有一份了不被挤压的宁静。它不像如今的有些乡镇,用房子破坏了自然之美,这个镇保留了乡土的原色,田还是田,房子只在街市。

上元观,这个平原小镇,曾经也是“风华绝代”,有过辉煌繁荣的历史,如今在滚滚洪流中,复归于宁静,然而这种宁静,在这个高歌猛进的时代,有着一份不汲汲营营的可贵。长长的老街,把时光的悠慢,再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体会到了日子的不疾不徐。在这个镇子行走,能触摸到光阴下那些湿润柔软的青苔,能看到老者三两人在对弈时夹着袅袅香烟的自在与清闲。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在钢筋水泥里狂奔,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需要建高楼大厦,不是所有的生命都要在热闹中安放。乡村不失自我,城市不做乡村的入侵者。乡村,若能守住足够的空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质,进行原味修复保护,纳拙护巧,发挥所长,挖掘经典,开展乡风建设,有足够的氧气滋养一方水土,培育新型文明的乡民,让人景合一,人文和谐,便是令人艳羡的生活和风景。

我幻想自己若是及笄之年,会着汉服,系佩环,手持丝绣的圆扇,同姊妹之交,挽手在金黄的田埂边,追蝶牵柳,观白云映蓝天,掬溪流沐手,说着谁家的诗文入了心田。

小村摄影

呵!我和我的师友们可没把“上元观”夸上天了哈,我们只是说着它的故事以及它的真朴和清旷。否则,那些对上元观有太多期待的游客会说我们欺骗了他们哩。毕竟这个眼花缭乱的世界,有太多吸引人的地方。可是,正因为诱惑人心的城市风景比比皆是,所以未加修饰的古朴和没有大拆大建的古旧才弥足珍贵。

我特别想和朋友们再去一趟上元观的老街上走走,仔细抚摸一下旧时光里的青瓦和雕花,体味一下旧物件给人的厚重和踏实。更渴望在“望景台”上听关于萧何种下冲天柏的故事,在那一片茂密又干净的冲天柏中找寻一份隔绝俗世的寂静和悠然,若是再有雪如姐姐唱的陕北民歌绕林而响,那可真是一件美妙的事儿。

“瑶林终自隔风尘”在这片山林里,世间纷扰,风烟俱净,素心若雪,付与草木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