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的帕金森病患者群体正受到夜间症状的煎熬,它们不仅折磨着患者本人,也为家人带来沉重的负担。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700/10万,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据估计,我国目前帕金森病患者人数近300万,约占全球患病人数的50%。(见图1)
图1 我国帕金森病现状
为了深入认识庞大的帕金森病患群体,走入他们的真实生活,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全球领先的医药行业咨询公司IQVIA艾昆纬创新采用了社交媒体(下称“社媒”)倾听的大数据研究模式,捕获了众多线上问诊平台上的医患对话和患者BBS的帕金森病主题帖,共涉及四万多名患者与近三千名医生(见图2)。基于这些公开、中立的大数据,我们得以一窥帕金森病患者的真实现状与潜在需求,为探索未来如何提供更多社会支持与更好的医疗方案指明方向。
图2 帕金森病夜间症状声量图
一、帕金森病夜间症状引人关注
IQVIA艾昆纬分析发现,社媒上女性患者比例略高于男性,多数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60-70岁的患者最多,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见图3)
图3 社媒倾听中的帕金森病患者性别和年龄统计
同时,帕金森病患者的问询主要集中在运动症状,在所有提及症状中占比为79%,而非运动症状的提及率略低,约为69%(见图4)。
图4 社媒倾听中患者症状的提及率
除了传统患者统计数据之外,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高达45%的患者在线上问诊过程中提及了他们在夜间至晨起时间段内的状况,且提及率在过去三年内持续上涨。患者们描述了夜间发生的纷繁复杂的运动、睡眠、感觉等方面的症状,抒发了因这些症状而产生的从困惑无助到焦躁绝望的情感历程。夜间症状已经成为患者最为迫切、不得不说的痛点之一。
夜间运动症状 多数人往往没有意识到,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等典型的运动症状无论在白天还是夜晚均有可能发生,给患者带来“整日整夜”的困扰。通过真实世界线上大数据统计发现,四分之一的患者在提及运动症状时明确表示其在夜晚至晨起时段内发生。
在夜间运动症状中,“僵直”、“翻身难”、“抖”、“颤”、“疼”依次成为声量最高的关键字(见图5)。
图5 排名前五的夜间运动症状声量
声量Top 1:僵直
这是帕金森病患者在夜间的最大困扰,集中表现为夜间翻身难和晨起起身难。多少个夜晚,患者苦于四肢僵硬和胀痛,严重者甚至需要家属的时刻陪伴和帮助,这为患者带来了深深的无助感。
夜里腿部僵硬和胀痛,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四肢无力,不能翻身,像瘫痪了一样,人特别憔悴和难受。
晨起时的僵直现象也十分常见,表现为起床困难,因其发生在觉醒时刻,通常也计入夜间症状的一部分。
他自己偶尔能慢慢起来,多数时候需要人扶、腰背特别僵硬,在床边坐不住,直接往后倒,扶他起床特别费力,感觉人很硬。
声量Top 2:震颤
这种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在白天颇为常见,在夜间也同样表现为“抖”和“颤”,而夜间发生的震颤其实给生活带来更大的影响。一种情况下,震颤发生在睡眠期间——剧烈的震颤可能将患者从睡梦中惊醒,使患者睡眠片段化,也不免影响到同床家人的睡眠质量。另一常见发生时间为“早晨起床时”:当患者从睡眠状态苏醒时,肌肉发生从放松到紧张的变化,而震颤往往就容易在此时出现,继而引起睡眠维持困难。
我们不仅对大数据进行了声量统计,还对患者在线上活动中表达出的情感进行了剖析,希望得以洞悉疾病给患者带来的情感负担(见图6 )。
图6 排名前三的夜间运动症状情感负担
情感负担Top 1:疼痛
疼痛与帕金森相关症状的继发后果、药物使用等多种因素相关,较为复杂。夜间疼痛通常与运动不能、强直和肌肉骨骼问题相关,而晨起疼痛姿态主要是由运动不能和肌张力障碍引起。此外,疼痛与抗帕金森病药物的使用也关系紧密:补充左旋多巴胺通常可缓解帕金森肌肉僵直引起的疼痛,但在用药后期,许多患者会在药物起效的高峰期出现下肢的痉挛性疼痛,成为一个棘手问题。
身体僵直的时候没法自己起卧和上厕所,连走路都走不了,转身困难,每天发病的时候生活不能自,晚上严重,吃药以后身体背部开始到腰部很疼,发热,火辣辣的痛。
情感负担Top 2:不宁腿
不宁腿常常现于夜晚,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极度的不适感迫使患者不停地移动四肢或行走,直到精疲力竭才能入睡,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折磨,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近三四年间,白天和晚上间歇性身上难受,浑身像蚂蚁换不同地方窜,不能休息,只能靠一直走路缓解症状。
夜间运动症状多数情况下是由剂末现象和夜间症状波动导致,需要医生对当前用药方案做出精细的调整。但普通患者往往并不清楚医生做出治疗决策所需的关键信息点,无法一次性完整描述出自己的症状,并准确罗列用药情况,这为医生做出精准判断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缺乏完整信息支撑的情况下,医生绝大多数时候无法直接给出确切的调整方案,或只能给出一些尝试性建议,给患者的指导帮助非常有限。
专家观点 识别典型的关期和运动波动其实并不难,难在即便是对于不典型的关期和早期的运动波动,也必须做续、精确、客观的识别,否则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使得轻度运动波动发展成严重运动波动,使后续治疗面临巨大挑战。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
运动障碍疾病科主任冯涛
夜间非运动症状
夜间非运动症状发生率较之运动症状更为可观,在伴随有夜间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中,超过八成患者表现有至少一项夜间非运动症状,以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异常(RBD)和夜尿频多为主,且常常与运动症状伴随发生。(见图7)
图7 排名前五的夜间非运动症状声量
声量Top 1/3/4: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在非运动症状声量榜单前五名中独占三席,其诱因过于复杂:它可能是纯粹的病情进展导致,可能是夜间运动症状的后果(如不宁腿导致入睡困难),也有可能是受到前述其他夜间非运动症状的影响(如夜尿频多导致睡眠片段化),还有可能是因为调整控制运动症状的药物,反而加剧了非运动症状的产生(如左旋多巴的使用)。作为夜间睡眠障碍的后果之一,帕金森病患者还会在白天表现出过度嗜睡,作为睡眠补偿。当然部分抗帕金森病药物的副作用也有可能引起白天过度嗜睡,这需要医生有足够多的信息做出判断。
几乎24小时都在睡觉,不想活动,似乎精神不够用,要靠睡觉来补充精神,如果不睡状态会更差,会更呆,留口水,连吃饭都吃不下。
声量Top 2: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异常
帕金森病患者多梦,且因肌肉在睡梦中无法完全放松,会把梦中的动作和情感不受控制地表现出来,包括肢体的舞动、挥击、蹬踏、猛然坐起等,有时甚至会造成从床上滚落,或因暴力行为对同床者造成伤害、对家庭财物造成损坏。患者在醒来后可以清晰描述出梦境内容,但对于这睡眠期间的异常不安定行为,患者却并无记忆,也就是说,患者无法对RBD症状做出主诉,只能被家人发现和干预,而此时症状往往已十分严重,甚至已造成了实质伤害或损失。
只要一躺下,就撕扯被单、频繁脱衣服、空中抓物等,下半夜尤其厉害。睡觉就是做梦,内容大多是退休前工作的事。有时会大喊大叫,手脚不受控制,喊叫和动作都影响家人休息了。
声量Top 5:夜尿频多
尿频、尿急也是帕金森病损害神经的一种具体表现。尿意有时是不可遏制的,加上患者本身行动缓慢,很容易导致尿湿裤子。夜尿次数多,导致患者睡眠片段化、精神不佳,频繁起夜,也给同住家人带来一定的影响。
“ 2017年1月份出现尿频、尿急,尤其夜尿更频,差不多一、二小时一次,更加影响睡眠。
专家观点 对于夜间非运动症状,应当依次确定发生的类型、发生的原因、可采用的治疗类别、药物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才能给患者提供最大获益可能性。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春风教授
二.帕金森病夜间症状管理未来走向何方
不难发现,庞大的帕金森病患者群体正受到夜间症状的煎熬,经历着症状持续或加重、情感负担加重、药物不断调整的反复恶性循环。夜间症状不仅折磨着患者本人,也为家人带来沉重的负担。一方面,不少家属看到患者经历痛苦而感到痛心焦虑,同时因为无法找到解决方案而愧疚不安;另一方面,同住家属的睡眠也会因为患者的夜间行为受到影响,长久之下身心俱疲,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
然而,我们从社媒倾听观察到的这些鲜活案例很可能只是帕金森病夜间症状的冰山一角,原因在于:发病群体多为老年人,互联网活跃度偏低,多数人的经历和感受也就无从被直接倾听。
因症状发生在夜间,患者和家人往往无法清晰回忆、精准记录并将症状完整告知医生。
部分夜间症状不易自知,需要依赖于家人的协助方可发现。
帕金森病夜间症状的社会认识水平尚有提升空间,仍有许多家庭视“多梦”、“起夜多”、“失眠”等夜间症状为正常现象,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可见,加强对夜间症状的认知、提供夜间症状的辅助监测将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干预帕金森病患者的夜间症状。
在治疗方面,我们也发现了不少挑战:
最为突出的难点莫过于医患间对于症状的沟通不规范、不清晰、不具体,不足以提供完整的诊疗依据。
对于夜间症状,尤其是对非运动症状的学术关注度仍然相对较低,临床研究和证据较少,仍需进一步努力探索。
专家观点 夜间运动症状的控制关键在于选对药物种类和剂型,以保证稳定而持续的疗效。相比短效药物呈现脉冲式的血药浓度波动,提供24小时稳定释放的药物是较为合理的选择,如2018年上市的皮肤贴剂罗替高汀即在中国与欧美临床试验中证实了其对于改善夜间症状的疗效优势,且在《中国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管理专家共识》中获得推荐。
对于夜间非运动症状的管理需综合运用各类治疗手段,如非药物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抗帕金森病药物调整、对症治疗(如安眠药)等,以获得最佳效果。在抗帕金森病药物中,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罗匹尼罗、普拉克索、罗替高汀)可用于伴有失眠的帕金森病患者;司来吉兰和左旋多巴的联用可能可以减少白天过度嗜睡;罗替高汀和普拉克索在管理快速眼动期行为异常方面可能有效,但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罗替高汀在改善夜尿频多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