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医世 界学堂 王振亮教授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医药研究所所长、伤寒论教研室主任、主任中医师。 在3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用经方化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十分丰富。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 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 本病在我国的患病率约为0.3%,且具有家族聚集倾向。 现在医学治疗多以非甾体类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慢作用抗风湿药及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药为主。 但副作用大、费用高、疗效不确定。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 又称“肾痹”、“骨痹”、“竹节风”等,中医治疗有独特的优势。 病因病机 在内以脾肾不足、督脉亏虚为主,兼有肝虚不荣。 在外以寒、痰、瘀为主,兼有湿邪。 内外相合,互相影响,最终痰瘀痹阻,筋脉不畅而致疾病发生。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灵枢·经脉》又有:“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 肾乃阴阳之本,藏先天之精气,生髓主骨,肾旺才能骨壮腰强,灵活自如。 “阳虚生内寒,阴虚生内热”。 肾阳虚则腰背失于温煦而冷痛。 肾阴虚时除了该病特殊表现外还可见低热、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等症。 “肝肾同源”,肾虚兼及肝,肝阴血不足。 筋膜(包括肌腱、韧带)失于濡养,则见四肢肌肉麻木挛急等。 两目失于荣润,则见干涩,昏花,视远物模糊等。 张锡纯曰:“凡人之腰痛,皆脊梁处作痛,此实督脉主之…… 肾虚者,其督脉必虚,是以腰疼。” 《素问·骨空论》曰: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腰痛不可以摇转”。 这都说明了督脉和肾一样都不可或缺地参与了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变过程。 督脉贯穿背部脊柱,督领全身阳气。 若肾虚督亏,阳气开阖不得,寒气凝滞经络,则见全身畏寒、腰脊颈部冷痛、遇热缓解等症状。 寒性收引,筋肉收缩则发紧挛急,脉络拘急而血滞成瘀,症见刺痛,舌紫瘀斑瘀点等。 李杲曰:“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脾胃虚弱在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来诊时见纳差,便溏,畏食寒凉,苔白腻的病人很多,且治疗时若只是温肾填精,而不顾护脾胃,健脾化痰,疗效常常不佳。 因强直性脊柱炎病程长. 患者长期服药,再加感寒受湿、七情不遂、饮食不节等,极易损伤脾胃。 脾虚化谷生源不足,既无法弥补先天,也易生湿聚痰,阻滞筋脉而见晨僵、身重,或流注关节化热致肿胀热痛。 痰湿黏腻重浊,与内寒相结,日久损伤正气。 阴阳失调,又重感外来风、寒、湿等邪,内外“狼狈为奸”,阻滞气血运行而成瘀。 痰瘀互结,痹阻筋脉骨节,终致脊柱僵硬变性而发病。 辨证分型 1.脾肾亏虚,痰湿痹阻型 症状:病程日久,腰背、腹股沟疼痛或酸胀困重,甚则影响睡眠。 腰晨僵明显,腿部酸沉,纳呆胃胀,胸闷恶心,便溏或不爽,嗜睡少神,小便清长,舌淡红,舌体胖大伴齿痕,苔多白腻,脉缓滑。 治法:健脾补肾,燥湿化痰 方药:腰痛汤加减。 药用炒白术、干姜、炒薏苡仁、淡附片、肉桂、炒当归、杜仲、怀牛膝、淫羊藿。 腰痛汤是在《金匮要略》“甘姜苓术汤”基础上化裁而成。 方中白术、干姜健脾和胃,益气温阳,燥湿散寒; 薏苡仁淡渗利湿,舒筋脉、缓拘急以除痹; 附子、肉桂、淫羊藿,补火助脾肾阳气,辛温散寒以止痛; 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健骨,且牛膝祛风湿又化瘀止痛; 当归补血活血止麻木。全方共奏温补脾肾,祛湿化痰之效。 2.肝肾亏虚,痰瘀痹阻型 症状:强直性脊柱炎缓解期。 体形瘦弱,髋部酸痛或刺痛,甚牵引大腿痛,膝关节疼痛,下蹲加重,小腿酸困无力。 或伴轻微腰痛晨僵,眼昏,视远物模糊。 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而弱。 治法:补肝益肾,化瘀祛痰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药用独活、桑寄生、当归、熟地、川芎、白芍、茯苓、杜仲、牛膝、党参、狗脊、细辛、延胡索、秦艽、防风。 方中独活、桑寄生、秦艽、细辛、防风、延胡索辛温之品,升举肝肾之气,祛风活络止膝腿疼。 当归、熟地、川芎、白芍、杜仲、牛膝,可以滋补肝肾之阴,养血活血。 狗脊温补肾阳,温通督脉。 党参、茯苓健脾资后天,绝生痰之源。 诸药合用,肝肾强健,祛瘀蠲痹,诸症自缓。 3.肾阳亏虚,寒凝瘀阻型 症状:脊柱弯曲变形,屈伸不利。 背、腿、腰、膝冷痛重着,痛处固定,皮下结节,畏寒明显,遇暖缓解。 腰酸,腰肌无力,面白少华,舌红苔白,脉沉稍数或沉弱。 治法:温经助阳,祛寒活血 方药:二藤附子汤加减。 药用淡附片、炒白术、茯苓、白芍、党参、青风藤、雷公藤、白芥子、生地、牛膝、杜仲、狗脊、麻黄。 二藤附子汤是在《伤寒论》“附子汤”的基础上变化而来。 方中淡附片温经回阳,驱逐寒湿。 党参温补脾胃,扶正祛邪。 炒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芍药通络止痛。 白芥子去痰凝。 生地补阴血。 牛膝、杜仲强腰固肾。 麻黄散寒通滞,宣通肌表阳气。 狗脊温通督脉阳气。 青风藤、雷公藤祛风湿,舒筋活血通络。 诸药合用,温阳散寒,通经止痛。 4.寒凝督脉,经输不利型 症状:颈背部疼痛,活动伴骨擦感。 颈肩肌肉发紧或酸困畏风,活动受限。 全身畏寒,手脚冰凉,腰部症状不显,失眠多梦。 舌质暗淡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涩或沉弦弱。 治法:温经散寒,舒筋活络 方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葛根加减:葛根、桂枝、白芍、当归、细辛、炙甘草、吴茱萸、通草、醋延胡索、桑枝、生姜、大枣、杜仲、怀牛膝。 《伤寒论》第352条为:“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本方是在此方基础上加入葛根等药而成。 方中葛根升散发表,起阳气上达,舒筋通络。 桂枝、吴茱萸温经散寒。 细辛通草通利经脉。 白芍、当归养血和营。 桑枝,专祛风湿,走上利关节。 醋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 杜仲、牛膝专入肾强筋骨。 生姜、大枣、甘草顾脾胃调诸药。 全方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 5.寒热错杂,络脉不畅型 症状:踝、膝关节肿胀疼痛伴发热感,或手部憋胀发。 腰背疼痛晨僵,整体畏寒畏风,喜热食,纳凉易便溏。 而服用热药易引起口腔溃疡、口干口燥、牙龈肿痛、小便黄、大便干结等上火现象。 舌淡红,苔薄黄,脉数稍滑或濡缓。 治法:通阳散寒,清热通络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药用桂枝、白芍、知母、生麻黄、淡附片、生姜、生白术、防风、细辛、生石膏、炙甘草。 本方是由《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而来。 方中桂枝、麻黄、防风、细辛祛风散湿通络。 白术、附子温里散寒、助阳除里湿。 知母、白芍养阴清热、柔筋缓急。 石膏清热除烦。 生姜、甘草和胃调中。 诸药相伍,表里兼顾,温散不伤阴,养阴不碍阳。 病案 孟某,女,31岁。 2013年2月26日初诊。 主诉:腰部疼痛4年。 5年前因为生产后出现下腰痛。 曾在某三甲医院按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服用西乐葆,白芍总苷胶囊等,效果一般,经人介绍来诊。 刻诊:下腰痛,晨起腰僵,偶背部不适。 纳差,畏寒,手脚冰凉,眠可,二便正常,月经正常。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查右侧4字试验阳性,骶髂关节挤压试验右侧阳性。 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诊断:痹证(肝肾亏虚,血虚寒凝,痰瘀痹阻)。 处方: 炒当归10g,赤芍15g,桂枝15g,细辛3g,制吴茱萸6g,通草10g,独活15g,桑寄生30g,烫狗脊6g,怀牛膝30g,石楠藤15g,盐杜仲30g,鹿角胶6g(烊化),金银花9g,淫羊藿30g,三七粉2g。 冲服7剂,日一剂,水煎服。 2013年3月5日二诊:效可,近来腰痛和右腹股沟部位疼痛明显,仍畏寒,眠可,二便可。 舌淡红,边尖红点,苔薄白,脉弦滑。 上方去赤芍、吴茱萸、石楠藤、淫羊藿,加炒白芍10g,醋延胡索15g,雷公藤9g,菟丝子30g,蜂房6g。30剂,水煎服。 2013年5月2号三诊:症状明显缓解,已停服止痛药。 纳差,行经时头晕,腰偶有晨僵酸困,畏寒,舌淡红,边尖红点,苔薄白,脉弦滑数。 上方去金银花、蜂房、狗脊,加砂仁6g(后下),石菖蒲15g。 15剂,水煎服。 后以上方为基础加减,间断治疗一年症状完全消失而停药。 后因受凉症状反复。 2015年8月18日又来诊:受凉时右臀部和右腹股沟部疼痛,无腰僵,纳差,眠佳,二便正常。 舌淡红,苔白稍腻,脉弦滑。 诊断:痹证(脾肾亏虚,痰湿流注)。 处方:炒白术15g,怀牛膝30g,盐杜仲30g,鸡血藤15g,炒当归10g,麸炒薏苡仁30g,土茯苓10g,淫羊藿15g,醋延胡索15g,雷公藤9g,盐菟丝子15g,淡附片(先煎)9g,炒白芍15g。30剂,水煎服。 2015年9月29日复诊:病情平稳,腰稍晨僵,右臀髋部稍不适,均活动即缓解。 纳可,眠差梦多,二便正常,舌淡红,体胖大,苔薄白,脉弦滑。 上方去淫羊藿,加伸筋草15g,龙骨30g,再服15剂。 2016年6月因他病诊:述药后好转停药。迄今症状未复发。 按语:产后冲任、肝肾血虚,调养不当而发此病。 结合腰痛,手脚冰凉,畏寒等。 考虑血虚寒凝,痰淤痹阻。 以当归四逆汤为底方,加减补肾通络药物,养血散寒温阳,标本同治,故取得较好疗效。 2015年又因受凉而复发,纳差不适,考虑病程已久,肾气亏虚累及脾胃,脉弦滑也提示痰饮为患。 故用腰痛汤加减,健脾补肾、祛湿化痰,终获佳效。 ![]() 王振亮教授中西医结合,临床经验丰富 想跟王振亮教授系统全面的学习高血压么 想提升疗效,效如桴鼓么 华医世界隆重推出王振亮教授视频订阅课 利用碎片时间、高效率学习。 现 在 订 阅 5节大师精华课 原价229元 今日订阅,只要129元 抓紧订阅 ↓扫码订阅,抢先观看↓ |
|
来自: 彼案 > 《风湿.肿.痿.骨痛.痛风.类风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