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度十佳《无主之作》出资源了。 单说起这部片,你可能会感到陌生。 导演是德国人,名字奇长,叫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他是谁你可能不知道,但你一定看过他执导的《窃听风暴》。 《窃听风暴》是导演冯·多纳斯马尔克的长片处女作,当年竟一举成为黑马,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甚至被公认为新千年以来最佳电影之一。 ▲《窃听风暴》,2006 不仅受到专业人士的推崇,也广受普通影迷的热爱。豆瓣评分9.1,长年稳居TOP250前50。 任何想了解德国电影的影迷,都会在推荐名单中看到它。 时隔12年后,冯·多纳斯马尔克终于带来了新作—— 无 主 之 作 Werk ohne Autor 2018 导演: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编剧: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主演: 汤姆·希林 / 塞巴斯蒂安·科赫 / 葆拉·贝尔 莎斯琪亚·罗森道尔 / 奥利弗·马苏奇 豆 瓣:8.3 / 10 IMDb:7.7 / 10 烂番茄:77% MTC:69 这片子厉害了,连政治色彩强烈的柏林电影节,明确表示拒绝这种德国电影。 而本片又选入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而且曾有影评人预测,如果《罗马》没有拿到最佳外语片,将会是《无主之作》拿奖无疑。 到底片子受到何等争议,才会导致这么大的分歧? 1 《无主之作》延续了导演擅长的政治和历史题材: 讲述二战时期一位年轻艺术家,曾经自己的画作被纳粹用来进行政治宣传,而几十年后,他又创作出一系列极端艺术作品的故事。 ▲主角饰演者:美丽容颜汤姆·希林 时间跨度从1937年到1966年,横跨纳粹时期、二战和冷战(东西德分裂)三个时期,通过极小的切入点(主人公的不同遭遇)反映德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横断面。 以小品写史诗,常见的手法。 影片全场3个小时,但其精致的画面、宏大的配乐、俊美的角色容颜、松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令观感并不烦闷冗长。 令人惊喜的是,本以为是德国惯有的二战反思题材,看完发现竟然是创作者对艺术的纯粹礼赞。 更牛逼的是,影片一开始便铺陈了一起事先张扬的犯罪,随着时间的发展,线索的交汇,真相就差一窗户纸。 这时候,电影拐了个弯儿:真相不重要,而艺术什么都知道。 这是何意呢?且听我道来。 影片男主角叫库尔特·巴纳特,小时候经常跟着姨妈伊丽莎白参观艺术展览。 伊丽莎白因为陷入对希特勒的狂热,被认定患上精神病,在当时纯净血统的政策下,伊丽莎白需要被绝育。 她被转交到纳粹医生卡尔·西班德教授手里,被无情送进了集中营,然后悄无声息地被毒气毒死。 库尔特长大后成为一名画家,爱上了跟姨妈长得很像的同学艾莉。 然而艾莉的父亲,竟然就是当年迫害他姨妈的纳粹医生,而库尔特浑然不知。 他在东德接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训练,直到有一天他受够了政治宣传式机械创作(刷墙),决定带着艾莉偷偷跑到西德,被当地艺术学院录取。 在资本主义的春风下,各种现代艺术、自由表达迎面涌入库尔特的世界。 他想要创作,想要颠覆,想要被看见。 几经挫折下,发现唯有自己的记忆和身份才属于自我,而唯有找到自我才可谈及艺术。 而库尔特的自我,是记忆中自由奔放的姨妈的身影,是从纳粹德国转入民主德国的东德身份,是被岳父强制堕胎的苦难经历,是与艾莉坚贞相恋的爱情… 偏偏这些人,又因多年前那起可怕的罪行交织在一起。库尔特将他们全部放进自己的艺术表达——被称之为「模糊临摹业余照片」。 在通常的侦探电影里,互相勾连的事件并置在一起,便等于真相。而本片却一反常态,没有捅破那层如此显而易见的窗户纸,让罪恶隐没在事件洪流里。 库尔特至始至终都处在无意识中,把自己的艺术称作「没有作者的作品」。 这称呼何等精妙,这便是影片的德语片名Werk ohne Autor,然而历史早已为该作品署名。 2 电影改编自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人生经历。 对德国现当代艺术有所了解的人,都或多或少知道格哈德·里希特在当今艺术界的地位。 ▲Gerhard Richter 里希特1932年出生于德国的德累斯顿,曾在画厅当学徒,1951年开始在德累斯顿美术学院学习美术。 后转入壁画班,毕业作品是陈列在德累斯顿德意志卫生博物馆楼梯层间的大幅壁画。 ▲《生命的乐趣》(Lebensfreude)1956 1961年,他从东德逃到西德,进入杜塞尔多夫国立美术学院学习,遇到了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这才使他成长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约瑟夫·博伊斯,大名鼎鼎,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Joseph Beuys 他的实践横跨行为艺术、偶发艺术、装置艺术和观念艺术等领域,彻底打破了艺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藩篱。 约瑟夫·博伊斯有一句名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在电影中,他就是那位用油脂和毛毡作画、永远戴着帽子、做爱时都不脱帽的神秘老师。 《油脂与毛毡》(grease and felt),正是约瑟夫·博伊斯最热衷于表现的材料。 可以发现,里希特的经历被如实搬进了电影里,而他最后发现的照片绘画法,正是里希特扬名艺坛的手法之一。 为了反对当时盛嚣尘上的「绘画已死」流言,里希特从照片中找到灵感,发明了「照片绘画」(Photo-based Painting)。
说得有些拗口,他是觉得,最重要的不是通过绘画模仿摄影的黑白及不清晰,这只是表面上的相似。 他的目的是将摄影的特征,比如客观性、距离感、真实性及其放弃艺术性的构图,转到自己的画中。 从杂志及家庭相册选出照片,并不遵循特定的选取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倾向于掩盖相片的起源,将它们的原意与他正在表现的图像分开。
俨然,电影给里希特的「照片绘画」附加了一个完全全新的故事。 随意选取材料的原则,变成了库尔特潜意识中对自我身份的找寻。 虽然库尔特主观上还是认为是「业余照片+随机选择+模糊临摹」,但机缘巧合中,艺术完成了他的春秋笔法。 3 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大学霸。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1973年出生于西德科隆的一个贵族罗马天主教家庭,父亲是航空高管,母亲是学术出版社评审员。 小时候辗转纽约、布鲁塞尔、法兰克福和西柏林,精通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和意大利语。 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布鲁塞尔第一欧洲学院德语系毕业,遂跑到圣彼得堡学习了两年俄罗斯文学,并通过国家俄语教师考试。 先在牛津大学获得哲学、政治和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去慕尼黑电视与电影大学收获导演文凭。 2011年,冯·多纳斯马尔克被母校牛津大学授予荣誉称号,成为该校10个世纪以来100位最杰出的成员之一。 说起冯·多纳斯马尔克与电影的缘分,主要有二。 一是小时候,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选错了片。 本想看《怪医杜立德》(Doctor Dolittle),阴差阳错看了德国情景剧《杂耍班》( Varieté),而这成为他与电影结缘的开始。 ▲《杂耍班》,1925 二是他在牛津大学的最后一年,赢得一场征文比赛,成为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代表作《影子大地》《甘地传》)的学徒。 ▲Richard Attenborough 这段经历,让他在电影中彻底释放了自己对对文学、音乐和奇观的爱。 慕尼黑影视大学期间,他拍摄不少短片,其中《杜伯曼》(Dobermann)打破学校学生获奖奖项的记录。 最终让他一战成名的是2006年的《窃听风暴》,当时已经32岁。 ▲《窃听风暴》,2006 影片讲述一名东德国安局情报员,由忠于职守转而对自己的工作失去热情,继而改变立场,开始保护上级要求他侦察的东德作家吉欧德瑞曼。 处女作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让默默无闻的冯·多纳斯马尔克瞬间在国际影坛驰名。 也为他带来了下一部作品、为好莱坞执导《致命伴旅》的机会。 ▲《致命伴旅》,2010 《致命伴旅》改编自2005年的法国电影《逃之夭夭》,讲述的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女特工和前往意大利散心的男游客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由约翰尼德普和安吉丽娜朱莉主演。 为何会选一位德国新导演来执导一部大制作、全明星的商业片,制作人罗杰·伯恩鲍姆要的是那种「至始至终保持一种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杀机四伏的紧张感」。 可惜,最后影片毁誉参半。 3 但他最终在自己的第三部长片《无主之作》扳回一局。 以擅长历史和政治题材著称的他,让观众坐等三小时,期待东窗事发,库尔特与医生卡尔·西班德展开一场撕逼大战,然后引发对纳粹历史的反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10万多名德国妇女被纳粹党卫军杀害,还有数十万人被消毒。 而冯·多纳斯马尔克在结尾特意来了个「反高潮」,以艺术作结,仿佛遗忘了开头铺垫的纳粹屠杀妇女的累累恶行。 并未按照惯常框架来讲述二战历史的《无主之作》,立马引起了部分德国公民的不满,也遭到柏林电影节的明确拒绝。 愤怒的还有电影原型艺术家里希特,他直言不讳地表示,这部电影「侮辱并严重歪曲了我的经历」。 ▲《纽约客》如是说 可这时候回看电影,你发现对政治的「暧昧性」早就写在了开头。 带着库尔特看画展的姨妈,明确表达过自己对「腐朽艺术」的喜爱,也对不想加入纳粹党的库尔特父亲深表共情。 她并不认同纳粹的纯洁血统,为何陷入了对希特勒的狂热崇拜? 因为这不是政党的选择,她只是被美裹挟了(得承认纳粹美学也是一种美)。 这也正印证了教授的话:
而如何达到艺术的自由,是当时被鼓吹的所谓「个性」吗? 很有个性、只用油脂和毛毡创作的教授,再次给出了整部电影里最动人的瞬间: 他是纳粹空军值机员,在战场被击落后,本应当场死亡,却被当地农民拉离残骸,被自己本要轰炸的人拯救。 他们在他头顶敷上厚厚的油脂,用毛毡包裹他身体。这一刻,他真正感触到世界,就像笛卡尔所理解的存在。他成为了艺术家,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的教授。 最后教授轻轻一摘帽,是路过死神、血管突起的头顶。 自由之艺术,需要的正是库尔特在东德刷墙壁时被碾碎的东西:Ich, ich, ich(我,我,我)。 最终,库尔特无意识的创作,达成了有意识的艺术。虽然真相并未大白,问责不会降临,但是,艺术什么都知道。 至于影片没有尊重艺术家里希特的经历,真实改编的边界该如何界定? 只遵循白人司机故事版本的《绿皮书》是上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将主唱弗雷迪生平篡改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赚足了票房和口碑和感动。 况且,这两部作品提出的价值观可谓陈旧。 而《无主之作》既尊重了艺术家版本的作画过程,又贡献了全新的、精妙的、自恰的逻辑。 真实的,就是美丽的,就是艺术的。 Art can be a party,but not Party,it's about liberty. 作者 ✎ 把噗 编辑 ✎ 斯特辣不耐渴
|
|
来自: 老骆驼4753 > 《外国影视剧透剧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