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饮茶之宜|潘向黎

 杨梅丽j3tlvxax 2019-04-18

几年前到杭州,到青藤茶馆,品啜之际,望见墙上一首诗《青藤小记》,诗曰:“春泉一盏雨前芽,踏进青藤似到家。日照西子高屋暖,开门只见满湖茶。”在那种环境中冷不丁读到这样一首打油风格的作品,不禁失笑,指给同去朋友看,她更是将嘴里的茶喷了出来。没有见到满湖茶,弄了个满桌茶。那首诗虽然可笑,但是也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品茶的环境啊。

杭州有了西湖,或行或止,或饮茶或品馔,无一不活。今年再去,青藤已经搬了地方,气势更大,装潢更胜,而且不见了那首诗。只是开门还是看不到西湖,这个很可惜。湖畔居就在湖边,仗着地利,一千年也不输给别人。还有汪庄、郭庄这些喝茶的好去处,手里是龙井茶虎跑泉,眼里是好湖光好山色,清风徐徐,恍若身在天上,不知人间今夕何年!苏州人,虽然没有西湖的风月无边,可是他们有好园林,亭台楼阁、曲径通幽、丝竹评弹、四季花卉,也添多少茶兴雅趣。

                                            摄影:潘向黎

古人早就重视品茶环境,甚至比今人讲究得多。

刚才说到青藤,这个茶馆名应该是由徐渭而来的,徐渭,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这是一位文化史上的奇才、怪才,诗文书画皆擅,自称书法第一,而长于行草;也擅杂剧,著有《四声猿》,直接影响了汤显祖等优秀剧作家;绘画在艺术史上地位更高,他善画水墨花竹、鱼介、山水、人物,淋漓恣肆,多有创造,堪称一绝。郑板桥对他十分崇拜,自称“青藤门下一走狗”。他也是一位茶专家。他的《煎茶七类》,既有真知灼见,又是茶文化和书法艺术合璧的精品。其中的第五是《茶宜》:“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潭把卷。”《徐文长秘集》又有“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寒宵兀坐、宜松风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鲜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装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说的都是和品茶相宜的环境和氛围。

明代有位冯正卿,益都人,曾任湖州司里,清朝后,他隐居不仕,嗜茶。他就饮茶的时间、地点、器具、茶伴、意境等,共有七忌: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堂苛礼,五荤肴杂陈,六忙冗,七壁间多恶趣;十三宜:一无事,二佳客,三幽坐,四吟咏,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酲,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赏鉴,十三文童。

古人认为“必贞夫韵士乃能究心耳。(明末文震亨语)”。冯正卿正是这样的“贞夫韵士”,所以能得茗之真谛。

还有饮茶二十四时宜的说法。明代许次纾《茶疏》“饮时”条有“明窗净几、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清幽寺院、名泉怪石”等二十四宜。又“茶所”条记:“小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寒。壁边列置两炉,炉以小雪洞覆之,止开一面,用省灰尘脱散。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盂、为临时供具。别置一几,以顿他器……”

这里提到了茶寮,就是专供茶事活动的固定场所。茶寮的发明,是明代茶人的一大贡献。屠隆《茶说》“茶寮”条记:“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张谦德《茶经》中也有“茶寮中当别贮净炭听用”““茶炉用铜铸,如古鼎形”等语。

但是,正如《煎茶七类》开篇所说,品茶一事,第一条要看人。“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需其人与茶品相得。”人品与茶品相得,则是乐事、韵事,反之,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也没这些茶你糟蹋”! 

潘向黎随笔集《茶可道》、《看诗不分明》、《万念》、《如一》及《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当当、京东、天猫、亚马逊等平台及各大书店均有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