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大钟当时的匠人为何修不好,现代的专家一眼就发现了毛病

 历史解密坊 2019-04-18

故宫博物院中曾经有一件乾隆“最爱”的大钟,它在故宫的仓库里存放了300左右年时间,当现代的钟表修理专家将其后盖打开后,一眼就发现了清朝御用工匠为何“修不好”的准确原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从头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2015年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纪念日,为了能够庆祝这个重要时刻,故宫博物院的领导们特意嘱咐负责布展的专家,要展出一批观赏性高,有代表性,或者令观众耳目一新的文物。

故宫博物院的仓库中,存放着大量的清宫旧藏,这些物品都是当年清朝皇帝的心爱之物,只是时过境迁,它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只能被放置在角落中,静静的等待着重新回到人们视野的那一刻。

布置展出的专家们千挑万选,终于看中了一口乾隆时期的大型座钟,由于它在仓库中已经存放了300左右年,钟身上布满了灰尘,从它高大的钟体,依旧可以看出此钟当年蔚为壮观,堪称“钟霸”的卓然不群的状态,这座大钟虽然不能正常的走时,但它却是乾隆皇帝的心爱之物,在文物中自然具有代表性。故此,专家就打了一个报告上去,领导接到报告后,批了七个字:同意修复后展出!

乾隆大钟的修复工作,随后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这座大钟总共有五个面,下方跑人,正面为两层四开门,当打开第一道门和第二道门时,会看见里面有转花表演,在中层以上还有十几只小鸡在拍打着翅膀。同时,钟内还有一盆水,水上有鸭子游动,岸边还有一只母鸡带着小鸡在捡食吃。最妙的就是下面有个小人在不停的纺线,每到整点时,各个景象一起联动,让人有种置身桃源,目不暇接的精致美感。

当修复开始,故宫工作人员准备将其抬出仓库时,却意外地在钟内听到了异响,似乎是零件散碎的声音。专家们取来工具,小心地打开大钟的后盖,里面的景象让众人都惊得呆住了,钟表内的零件没有一件在正位,全都散碎着堆放在钟芯内,斑斑锈迹、灰尘满眼,想要将其修复,其难度不是高级,而是超级。

故宫钟表修理专家们齐聚一堂,对这座巨钟的零件展开了会诊,通过仔细观察后发现,原来这些零件都是当时的御用钟表匠拆卸下来的。也就是说清朝的时候,内务府的御用工匠们曾经尝试着对其进行过修复,由于技术、材料等方面的原因未能成功,只好将拆卸下来的零件放回去钟内,希冀着从长计议。

清代的工匠们为什么修不好乾隆大型钟呢?专家们随后展开了攻关,三天后,修不好的“病灶”终于被找到了。

原来此钟是三百年前欧洲制造的大型钟表,其主体框架都是木质结构,钟表的零件都是直接安装在木质基座上。由于年深日久,再加上温度和湿度的不断变化,木质底座发生了形变,还出现了裂变,基座的变化,让上面的钟表零件开始移位,对于粗糙的机械,这点“星许”的移位不算个事,但对于精细的钟表来说,这绝对是致命的。清代工匠也懂得这个道理,可当时却没有有效的措施,能让木质底座保持状态几年,或者几十年不变,因此维修工作只能半途而废。

对于现代科技来说,想要乾隆大钟,处在一个恒温、恒湿的最初修复状态的环境中并不难,专家们在对大钟进行清理后,便开始更换木质底座,并对大钟的机芯零件进行复原。三个月后,大钟的配件全部修复完毕,并被精心组装完成,乾隆大型钟又能准确报时,并重现了百年之前的神韵。

乾隆大型钟摆放在展览大会最显眼的地方,到此参观的游客,都会被它威武的身姿,精致的工艺,豪华的配饰牢牢地吸引住眼球,震撼之余,这座大钟也收到了游客太多的点赞。文物修复专家们为修复此钟,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也都值得了。

这件乾隆大型钟的完美修复,它不仅反应了故宫钟表修复专家的高超技艺,也让游客看到了乾隆朝时的强盛与繁荣。它一开始是件东西方审美相结合的文物,300年后被修复,这就是故宫钟表专家“大国工匠”的集中表现了。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