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官员在出使的同时,还留存了大量的诗词作品

 江山携手 2019-04-18

宋王朝建立后,政权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与周边国家尤其是辽、金两国也一直没有摆脱交战与对峙交替的局面。这样,使臣往来也相对较多,特别是随着宋朝交聘制度的确立,出使名目繁多。这些使臣奉命出疆,履迹塞外边城,行程中多以诗歌来酬唱、纪行和抒怀,留下了大量的出使作品。通检《全宋诗》,有三十九人,七百多首作品留存。实际上,每位使臣都是一首诗,一首首呼唤和睦、和平之诗。他们用自身经历、思乡泪水、报国热情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个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艺术世界,也向世人传递着外交领域的一份份赤诚!写景状物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诗人通过对景、物、人的描摹来表达心境、抒发情感。那些承担使命、颇具文采的使臣也同样如此。踏入异国境内,首先捕捉到的是那里的山川、河流、城池等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紧随其后的便是那些与自身经历存在巨大差异的乡土人情及民风民俗。

地处我国北方的辽、金,与宋所属中原地区的气候迥异,自然景物与生存条件也差异巨大。据《宋史》及《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朝派遣出使辽国的正旦使、生辰使,一般要农历八月出发,正赶上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季:冰雪覆盖着原野,大风漫卷着黄沙,坎坷崎岖的山路,人烟稀少的荒野。大自然在赐予使臣们少许新鲜感之后,送去更多的则是北方彻骨的寒冷,加之古代交通及地理环境的恶劣,让使臣们一次又一次在接受着生理极限的挑战。

马饥啮雪渴饮冰,北风卷地寒峥嵘。马悲踯躅人不行,日暮途远千山横。我谓行人之叹声,马当勉力无悲鸣。……(欧阳修《马啮雪》)欧阳修的这首诗形象的描述了北进的旅途:呼啸的北风让寒冷的天气加倍肆虐,人和马艰难的行进着,日暮将至,还有千山阻隔着远行的道路。山路尽陂陁,行人涉险多。风头沙碛暗,日上雪霜和。草浅鹰飞地,冰流马饮河。平生画图见,不料再经过。(苏颂《赠同事閤使》)

苏颂于熙宁十年(1077年)十月以秘书监、集贤院学士假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的身份充任辽国“生辰国信使”正使,与副使姚麟出使辽国,祝贺辽道宗生辰。这首诗收录于《后使辽诗》中。苏颂笔下的出使旅途:山路崎岖、风沙蔽日、冰雪交融,平生在图画中见过的情景,身临其境虽已第二次,却仍让他刻骨铭心。欧阳修的《木叶山》前半段,也描绘了辽国冬季的凄凉与萧条:奚田可耕凿,辽土直沙漠。蓬荆不复生,条干何由作。兹山亦沙阜,短短见丛薄。冰霜叶堕尽,鸟兽纷无托。……(欧阳修《木叶山》)

这是大片的沙漠、没有生命迹象的植物,干巴巴的横生着,冰雪催光了树上的叶子,鸟兽都找不到藏匿的地方。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寒冷、衰落。冰天雪地是辽、金冬天带给使臣们的第一重磨难,而风沙更让他们备受折磨,甚至望而却步。上得陂陁路转艰,陷轮催马苦难前。风寒白日少飞鸟,地迥黄沙似涨川。结草枝梢知里堠,放牛墟落见人烟。从来天地绝中外,今作通逵近百年。(苏颂《沙陁路》)大小沙陁深没膝,车不留踪马无迹。曲折多途胡亦惑,自上高冈认南北。大风吹沙成瓦砾,头面疮痍手皴折。下带长水蔽深驿,层冰峨峨霜雪白。狼顾鸟行愁覆溺,一日不能行一驿。吾闻治生莫如啬。(彭汝砺《大小沙陁》)

透过苏颂、彭汝砺的两首诗,我们似乎领略了使臣们在沙漠中跋涉的艰难:大风在无情的漫卷着,黄沙吹在脸上就像瓦砾打过来那样疼痛,迈进每一步都深没膝盖,车马过后不留踪迹,头和脸都生了冻疮,手上的皮肤也皲裂了。空桐倚不周,近戴北斗魁。上天限夷夏,自古常风霾。我行迫寒冬,周览穷荒回。魑魅丑正直,共工负其材。初如百万兵,鸣鼓天上来。日月惨不光,星辰为之颓。又如海水翻,鸿洞奔天台。四顾无复人,但听万壑雷。摇山堕危石,略野荒纤荄。鸟雀失食悲,虎豹亡群哀。大叫不自闻,却行尚欲摧。……(刘敞《黑河馆连日大风》)草白岗长暮驿赊,朔风终日起平沙。寒鞭易促漳泥跃,冷袖难胜便面遮。迥岭卷回云族破,远天吹入雁行斜。土囊微乞缄余怒,留送归程任摆花。(韩琦《紫蒙遇风》)

塞北风沙涨帽檐,路经灰洞十分添。据鞍莫问尘多少,马耳冥蒙不见尖。(范成大《灰洞》)塞北的风沙之大,大到“马耳冥蒙不见尖”的程度;风霾之烈,烈到“四顾无复人,但听万壑雷。摇山堕危石,略野荒纤荄。鸟雀失食悲,虎豹亡群哀。”的境地。刘敞、韩琦、范成大的诗作对使臣们所经历大风做了最恰当、最逼真的诠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