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2年,也即南宋绍兴三十二年的夏天,当了36年皇帝的宋高宗赵构,以“倦勤”为由,将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赵构从此当上了太上皇,貌似万事不管,一边歇息去了。 要追索赵构此次禅位之迷,必须探究一下他自从当上皇帝以来的路线,以及禅位时的国内外形势。赵构于1127年五月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此后数年被金军追杀,东躲西藏,一直处于逃亡之中。在逃亡期间,屡屡向金人求饶,最后以牺牲岳飞等主战名将,以及输银送币、屈膝称臣为高昂代价,于1142年与金人签订了“绍兴和议”,暂定行在于杭州,才惊魂甫定,总算喘过一口气来。 随后,赵构任用秦桧为独相,以向金求和为基本对外政策,一直压制和打击主战人士,对内钳制言论,对外软弱无能,在广大士大夫中口碑极差。而他的投降理由,一直都是说宋人没有能力与金军对抗,强不能为而为之,则无异于亡国,为保存国家,只得忍辱负重。在这一理由下,赵构的乞和政策是一贯的,持久的,而且暂时也能封住一部分朝臣和民众的嘴巴的。 但是,1161年,金主完颜亮单边撕毁盟约,率60万大军南侵后,却在南宋将士们的奋力抵抗下被打败,尤其是虞允文在采石矶组织的抗金战斗,在长江沿线打得金兵大败亏输,获得了采石大捷的巨大胜利,同时金国又发生内乱,完颜亮为部下所杀,南侵以失败告终。 通过这次胜利,赵构或许意识到了自己的路线的错误。当然,他绝对不会公开承认。但对路线的怀疑和对赵构的议论还是不少的。所以。赵构在自责中将帝位禅让,消除因此带来的不利影响,也不是没有可能。至少,能暂时平复一下主战人士的怨愤情绪。当然,或许还有其他原因,但他所谓“倦勤”,却无论如何也不会成其为真正的理由的。这从他后来对宋孝宗朝政的频繁干预,就不难看出。 赵构禅位时,才50多岁,年纪不算大,同时身体也不差,这就注定了接位的宋孝宗这个皇帝当得不会很顺利。宋孝宗登基后,曾想振兴,为岳飞平了反,准备北伐,恢复中原,所以老在太上皇赵构面前提出北伐,有一次把赵构弄火了,他对孝宗发怒说:“你还是等我死了之后再说吧!” 政治上如此,生活细节上也如此。赵构虽然退休了,但每年生日,各地照例要进贡,有一年生日,他感觉进贡似乎比往年少了许多,赵构一怒之下,叫来宋孝宗臭骂了一顿,吓得孝宗赶快把宰相虞允文叫来,请他出面做赵构的工作,消除误会,自己又赶紧把该有的贡品补齐。在这些小事上都是如此,其他的可想而知。 所以,宋孝宗当了27年的皇帝,身体不错的赵构却当了25年的太上皇。在此期间,宋孝宗大事不能干,小事干不得,常常掣肘,受尽了有职无权的鸟气,最后不禁心灰意冷。因此,赵构死后,宋孝宗也只干了两年,就把位子让给了太子,自己也当上了太上皇,一边歇息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