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8 昨天说到,咏春草词中有三绝唱,其一为林逋的《点绛唇·金谷年年》,其二为梅尧臣的《苏幕遮·露堤平》,其三为欧阳修的《少年游·阑干十二独凭春》。林逋的《点绛唇》已介绍过,今天就来看一下梅尧臣的《苏幕遮》: 苏幕遮 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yǔ]郎年最少。 窣[sū]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宋·梅尧臣 解析 关于词的创作背景,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有所涉及,说梅尧臣在欧阳修家中做客,有人认为林逋的咏春草词写得太好了,梅尧臣不甘示弱,也作了一首,就是上面的《苏幕遮》,欧阳修读后大为赞赏,自己也特地作了一首《少年游》。吴曾认为,三首中最好的是欧阳修词,即便将它放到唐人集子中也毫不逊色。 由背景可知,梅尧臣创作此词,多少带点与林逋较劲的意味。他写得到底如何呢,我们一同来赏读。 与林逋词类似,这首《苏幕遮》咏草而不用一个草字,否则就犯了咏物诗词的大忌。 开篇“露堤平,烟墅杳”二句,先写春草所生的环境,用笔绮丽,独具匠心。“露”、“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迷的意境,为后句“乱碧”的出现作铺垫。“乱碧萋萋”,显然就是指茂盛的春草,“乱”是其状态,“萋萋”是其独特的风姿。“雨后江天晓”句,照应首二句:雨后故有“露”,天晓故有朝“烟”。而“江天”的出现,把春草置于更开阔的背景下,既凸显出春草的精神,又为后句少年的出现作了准备。 “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这里的“庾郎”即庾信,南朝文学家,“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十五岁便成为太子的东宫讲读,十九岁担任东宫抄撰博士,可以说受尽恩宠礼遇。假如年少有为的庾信,身穿拂地青袍,立于翠绿的草丛中,不知该是何等的英俊潇洒。显然,此庾信非彼庾信,他不过是众多宦游才子的代名词罢了。 既然是宦游,必少不了离别,别家乡,别亲朋。所以,过片立即转到此层面上来。 “接长亭,迷远道”的主语都是春草,一个“接”,一个“迷”都有故意为之的感觉,好像是说春草有了人的情思,它甚至都开始埋怨王孙已经忘记了归期。“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句,借春草道出心声,表明作者对仕途已产生了厌倦情绪。 终于,“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春天快过去了,在残阳的映照下,春草也似乎变得苍老了。其实,与春草一同老去的还有作者的仕宦之心…… 全词在写草的形、色、神、情方面,很好地体现了梅尧臣所推崇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主张,是一首耐人寻味的咏物佳作。但某些词汇,如“萋萋”、“长亭”、“远道”、“王孙”等,不免有些陈腐,缺乏新意。相比之下,欧阳修词更胜一筹,我们下次再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