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咸丰朝时期钞票、大钱贬值及其停废的过程怎么样?

 随缘悟道 2019-04-18

1859年,官票一两只能换到京钱五六百文,而京钱十二千有余才能换到银两一两,官票的票面价值跌落95%。咸丰十年,银票一吊可换兑七百余文的当十铜钱,而此时当十铜钱也处于贬值状态。咸丰十一年钱票的价值继续跌落,官票一千可低大钱一二百文。政府也开始在实际行动中承认官票的贬值。当市场上对于钱票每吊的折算是七百文当十铜大钱时,各行商贾对于持票者的兑换量也是按市价每吊七百文兑换,而官号却仍旧坚持一成制钱九成大钱的发放标准,这就造成民众聚涌到官号换钱。面对这种情况官号开始减少兑换钱文数,即每吊七百文。

这说明官营钱号已经不能继续维持以前的兑换量,开始随市场涨落进行银钱票的兑换。但是官号票还在不断地减值,随后民间钱铺对于官号票的兑换变为每吊钱只给五百文,而官号开始还坚持七百文的兑换比率,但到最后也不得不令其随市场涨落。市场已经无形中规定了钱票的实际价值,面对官钱号挤兑的情况,政府的货币存量已有捉襟见肘之势,政府已经无力维持钱票的名义价值,此时已经不得不以市场同步使钱票贬值。之后官号拒绝兑换钱票,并且倒换钱票进行牟利,民间渐不使用官号钱票,这也加剧了钱票的贬值。承办钞票的几家官号的关闭最终导致票钞的停发。

1857年,当十铁大钱贬值停用,人们纷纷兑换以铁钱为钞本的‘五宇官号’的钞票,最终此五官号因不堪挤兑而关门。1861年,宝钞及京钱票贬值严重,大量的藏票被人们用来换购白银和钱文,在持续的挤兑风潮中‘乾天九号’在七月被挤垮了,这样各家官号的京钱票也就结束了流通。在各地方纸钞也在不断贬值。在河南,1855年,官银票一两仅值制钱四五百文。在直隶,1857年,折价率剧增。在福建,1857年和1858年间,钱票一千只抵铜钱120文至130文。

就铸造的大钱而言其折价从当千和当五百大钱开始,在1854年六月间,当千大钱折算至其面额的70%、80%,当五百折算至其面额的30%、40%。之后当千进一步折算到其面额的60%、50%,市面商人多不愿意使用这种制钱。七月间,当千、当五百大钱在市面使用时继续减值,折算到其面额的40%、50%,“每千文只值得四五百文,”之后当千、当百大钱停铸,朝中官员开始想各种办法收回当千、当五百大钱。最终决定用宝钞易换这两种大钱。当五十大钱在京城的行使只是很短的时间,由于在京畿之外的地区不能使用当五十大钱,而京外的商贩在京城贸易多换来这种大钱,以致这些商贩此时不再进京贸易。而这样一来就造成京城中的货物短缺,物价随之上涨。

从粮食的价格中也可以看出这种货币的贬值状况,1854年,在粮食丰收的情况下京城的粮价却比一墙之隔的京外高出许多,这是因为京城中多使用贬值货币,而京外不用,商民因此不愿进京卖物。此时京城的小麦价格是每斤制钱十六七文,在京城中是三十七八文。由此看出当时的当百、当五十大钱已经折价50%。到1859时,当百、当五十之钱,已经全部退出市场。在前几种货币纷纷贬值后,相对性价比高的当十铜钱也开始贬值。1857年,人们开始不愿意使用当十铜钱,“近日以来,都城商民挑剔当十铜钱愈出愈奇,”,“每大钱一串,可用者不过二三百文。”

市场开始对于当十大钱进行折价,1858年,当十钱文折价后减少七八成,“查从前当十铁钱,不过折七折八,遂已截然而止。今当十铜钱,几至折二折三”。1859年,铜大钱一文仅相当于制钱一文使用,“乃当百、当五十、当五者,早已不行;而今将就通行当十之钱,数年以来,致由奸人折算,始犹有三五文1861年,大钱一文只值三四文,“大钱一文名为十文,似觉充盈矣,然以之市物,不过值三四文之用,所为节省者安在?蓋小民交易,只较铜之重轻,不问名之多寡。”346当十铜钱一直使用到80、90年代,但是它的市场价值已经大大折扣,每枚仅值制钱二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