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城原名汝坟,是中原先秦古城之一,今属平舆县老王岗乡。据当地文史工作者考证,不但《诗经·国风·周南》的《关睢》、《汝坟》等11篇诗作创作于此,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名门望族周姓的发祥地。安城安城故城位于今平舆县城西南17.5公里处的兴旺店村委刘庄、朱冈村一带。 史书记载,周平王东迁洛阳,封其子周烈为汝坟侯。秦灭东周,十九世孙周邕失去侯位。刘邦建立大汉,恢复其周姓侯爵,将周邕的孙子周仁复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居安城,后世也写作安成。从此,安城周氏作为世袭望族,经汉、魏、晋、隋、唐,英才辈出,千年不衰,青史留名。 要说安城周氏,饶不开周燕。 周燕,字少卿,是汝坟侯周仁五世孙,成年后,任郡决曹掾。当时的汝南郡守准备枉杀囚徒。作为监斩官的周燕向太守面谏,狡诈的太守对此置之不理。看到被囚的家人到处喊冤,又都被太守抓去拷打,周燕又一次向太守求情,说,愿意把这些囚犯的冤屈都写出来,署上自己的名字。太守大怒,称周燕“真是有病”。有一同事告知周燕说,你这么做,是要被上司怪罪的,你都把罪拦到自己身上,如有一句话牵扯到太守,他就用刀宰了你。随后,太守便把周燕收监。后虽然天天遭受拷打折磨,但周燕辞无屈挠。最后,当听说太守下令要对他行刀锯之刑,于是绝食而死。不久,周燕便被平反昭雪。他的5个儿子各有所成。大儿子周舆任重合令,二子周羽任栎阳令,三子周仲任东海太守,四子周明任衮州刺史,五子周良任颖阳令,被当时的天下人称为“安城五龙”。 安城周姓,从周燕开始,除了他的五个儿子,史志上留有姓名并立传者多达百人,且为官者甚多。名气较大的有:零陵太守周嘉、重合令周磐、河南尹、光禄勋大夫周畅、泰山太守周乘、御史中丞扬州刺史射阳侯周浚、徐州刺史补尚书郎周馥、吏部尚书左仆射赠光禄大夫周顗、扬烈将军赐浔阳侯赠征西将军周访、益州刺史赠龙骧将军周虎、浔阳太守周光、犍为太守周楚、太子中书舍人庐陵内史周朗、国子博士中书侍郎周顒、尚书祠郎郎太子詹事周舍、吏部待郎周宏正、太常卿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周宏让、昌州刺史太常卿光禄大夫周宏直、尚书赠散骑常侍太常卿周确、平北将军加封武昌郡公周灵、宜城太守周法僧、定襄太守赠武卫大将军周法尚、集贤殿学士江西观察使义成节度使周墀、御史中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周允元等等。这些人都是周燕的后人,且多是父子、兄弟,其中不乏忠君、善政与博学之人。 比如周嘉,他是周燕的四世孙,曾任汝南郡主簿。王莽末年,群贼入汝阳城,周嘉曾和当时的太守何敞一起讨贼。何敞为乱箭所伤,守军大败。贼兵包围汝阳城几十重,突围时官兵与贼兵白刃交战,此时周嘉以身体护着太守向外突围,却陷入贼兵重围。周嘉不顾自己生死,大声对着贼人说,你们皆为士兵,要听上司的话。我既然是太守的部下,就请以自己的命赎太守不死。说罢仰天哭号。贼兵见此,皆称此人真义士也,给其车马遣送之。后来光武帝召见周嘉时问起此事,周嘉回答,太守被伤,命悬寇手,臣实在害怕不能死难。光武帝感叹良久,说,此忠士也。 周嘉之弟周畅,任河南尹时,夏旱,久祷无应,周畅日夜收葬饿死的流民,达一万人。比如周虎,是浔阳侯周访之孙。宁康初年任梓潼太守时,符坚部将杨安侵犯梓潼,周虎固守城池。周虎遣步骑送母亲和妻子去江陵时,为符坚部将朱彤所获,无奈而降。符坚想重用他为尚书郎,周虎坚拒辞不受,说,蒙国厚恩,以至今日,因老母被获才失节至此,虽给公侯之贵,不以为荣,况给了个尚书郎。后在符坚军队里密谋杀掉符坚,被符坚抓去问话。符坚问他为何这么做,周虎答:昔日高渐离、豫让虽是燕晋的臣民,犹漆身吞炭不忘忠节,我生为晋臣,死为晋鬼,不要再问了。气得符坚大声嚷道,今我杀你反成全了你的名声。遂把他送进牢房,严刑拷打,并徙于太原,后周虎因病而卒。其子周兴迎致其丧。将军谢元亲临哭之,并上书请表其忠节。孝武帝诏曰,虎励志贞亮,无愧古烈,未及拔身,奄殒厥命,甄表义节,国之典也。比如周允元,唐武则天时官至御史中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有一次,武则天宴请大臣,下诏让大臣们传善言。周允元因不满武则天的一些做法,秉笔直书:“耻其君不如尧舜。”武三思劾欲杀之,幸亏武则天没在意,说:“闻其言足以戒,安得为过耶?”这才免遭一难。 在汝南安城一脉相承的周氏大姓中间,为官者最有名之人当数晋朝的周浚、周顗父子。 周浚字开林,他的父亲周裴官至少府卿。周浚自幼秉承家教,天资聪颖,性格果断刚烈,善于识别人才。同乡人史曜,出身平民,虽有才学,却没有人知道,周浚却对他一见如故,引以为友,还把自己的妹子嫁给了他。后来史曜果然官至中书郎,留名后世。周浚年轻时,州郡先后征召他出来做官,周浚都没有答应。三国时期他在魏国做官,为尚书郎,逐步迁升为御史中丞、扬州(今属江苏)刺史,封射阳侯。当初他随王浑伐吴,攻破江西屯戌,与孙皓中军大战,斩吴丞相张悌首级,俘敌万计,以功进封侯位,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当初,东吴还没有收复的时候, 周浚领兵驻守在弋阳。南北相互来往贸易,双方的军队就袭击对方的客商作为战功。东吴大将蔡敏驻守在沔中,他的兄长蔡珪也是大将,驻守在秣陵。蔡珪给蔡敏写信说:“古人交兵,使者在中间,一定要有信义,才能让对方看得起。可我听说你们边境上,常常发生相互袭夺客商的事,这是不可行的,弟弟你一定要慎重处理,不要为一些小利而忘了大义。”守候的人得到了蔡珪的这封信,把它呈给周浚,周浚说:“这人是个君子。”等到渡江以后,就到处寻找蔡珪,终于找到了他,问他是哪里人,回答说是汝南人。王浚就和他说笑话:“我本来就怀疑东吴无君子,还真让我说中了,你果然是我家乡人。”太康六年(285年)周浚升任侍中。接着又代理王浑都督扬州各项军务,拜为安东将军。太康九年(288年)病死在扬州任上,终年69岁。晋武帝司马炎念他功勋卓著,赐厚葬,并让他的长子周顗 领袭爵位。 周顗也是历史上有名之人,因终日醉酒三日不醒,被时人称为“三日仆射“。虽然如此,但周顗并不是只会喝酒的吏部尚书左仆射,而是既有善政又性宽厚、重友情之人。此人曾与朝中重臣导甚密。一次二人酒醉,王导头枕在周顗腿上,指着周的肚子问,此中犹何物?周回答:此中空洞无物,然能容卿辈数百人。但这个和善之人,因在一次宴会上和皇帝顶了嘴,被皇帝一怒而杀。当时皇帝问: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周顗厉声说,虽同人主,何德复比圣世,帝怒,周入狱,恰此时其又与朝中大臣王敦结仇,遂被其诬谄而杀。死后抄家时,仅得几只盛着旧棉花的破竹篓,酒五瓮,米数石,在位者皆服其清贫。后悔不及的皇帝追赠其为光禄大夫。 当然,安城周氏中除了为官为宦者,也不乏不愿为官的清流和著作等身的才子,譬如周磐、周燮、周顒、周宏正。 周磐,字坚伯,从小就好礼有行,非典谟不言,少游京师学《尚书·洪范》、《左氏春秋》,诸儒宗之。周磐虽为望族,但居贫养母,俭薄不充,中年时曾一度为官,但不久便思母弃官还乡。母亲死后,悲痛终日,遂建庐舍于母亲坟冢之侧,从此教授门徒达千人。后朝廷又要征其官,周磐说,我回来后,守着母亲的坟冢教授弟子,不以荣利滑其生术,为什么还要再做官呢? 周燮,此人生而敛颐折额,丑状骇人,其母曾想把他扔掉,其父不允,说,吾闻圣贤,多有异貌,兴我宗者,此儿也,后果应验。周燮10岁即通诗论,精《易经》,不读非圣贤之书,不修非圣贤之好,将自己的茅舍盖在田畔,耕田捕鱼,非身所耕、渔,则不食。清汝阳县令编撰的《汝阳县志》中的地图还在今老王岗一带明确有“周燮故里”的建筑在。 周顒,字彦伦,他是晋朝左光禄大夫周顗的七世孙。周颙年轻时博读百家之书,才华过人。他的族祖周朗,把他带到海陵国做了侍郎。益州刺史萧惠开见了,很赏识他,就带他入蜀,让他做了厉锋将军,兼职肥乡、成都二县的县令,还任萧惠开辅国府的参军、府主簿等职。周颙后来随萧惠开回到了京都。当时的宋明帝颇好玄理,因为知道周颙精通《老子》、《易经》,尤其擅长佛理,深爱其才,经常召周颙入殿,对坐谈论。宋明帝虽然相信鬼神,但他性格不定,杀罚无常,周颙虽然不敢明着对他进行劝谏,却能在与他谈论佛经时,引用“因缘罪福”的说法进行开导。宋明帝有时也会被他的话所打动,稍有改过。元徽初年他出任剡令,政绩显著,恩惠于民,调任以后老百姓还常常思念他。 周颙不仅长于佛理,而且与人对答,言辞华丽,从不失口。他平常喜欢住在山中佛寺里静修,平时只吃蔬菜素面,不食荤腥,清贫寡欲,虽然也有妻子儿女,却喜欢一个人独处山舍。当时有个叫王俭的朝臣问他:“你在山中都吃什么呀?”周颙回答:“赤米白盐,绿葵紫蓼。”文惠太子也曾问他:“什么时节吃什么菜味道最好?”周颙回答:“春初早韭,秋末晚菘。”他升任国子博士后,还像过去一样坚持写作,一生著书16卷。齐武帝永明年间,周颙借鉴转读佛经之声,对汉语语音的天然声调进行规范,总结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从而写出了声律说名著《四声切韵》,传之后世。 周颙的儿子周舍字升逸,小时候十分聪颍。周颙也认为他这个儿子不同寻常,临死的时候对周舍说:“你不愁没有富贵,但一定要记着,应当坚持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它。”周舍长大以后,学识渊博,触类旁通,尤其精通义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十分重视观点正确,论据充分。由于为人忠厚,能力出众,周舍一路迁升:尚书吏部郎,太子右卫率,右卫将军。他的职务虽然一再升迁,他却只是留在府衙里,默默地忙碌着,很少有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的时间。当时梁朝才得天下,百废待兴,周舍夜以继日,为梁朝制定了许多礼仪法规,就连国史诏诰、仪体法律、军旅计划等等,也都要他一个人起草。他日夜侍候皇上,参预机密大事,二十多年不曾离开过。周舍平时喜欢辩论,与人随意交谈说笑,一天到晚可以不停口,却从没有一句话泄漏过国家的机密大事,大家为此特别佩服他。周舍生性俭素,穿的衣服,用的器具,睡的床席,都和贫穷的老百姓一个样。他的居室总是积满尘埃,中间用荻草隔开,坏了也不维修。 普通五年,南津司得到武陵太守白涡的弹劾信,说周舍曾收过面钱百万,南津司以此上报。虽然查无实据,但周舍仍然受到牵连,迁为右骁骑将军、知太子詹事。受到这次打击,周舍心里难过极了,当年就病死了,年仅56岁。皇帝亲临痛哭,追悔不已,哀恸左右,谥曰简子。第二年又下诏说:“故侍中、护军将军简子舍,义该玄儒,博穷文史,奉亲能孝,事君尽忠,历掌机密,清贞自居。食不重味,身靡兼衣。终亡之日,内无妻妾,外无田宅,两儿单贫,有过古烈。往者,南司白涡之劾,恐外议谓朕有私,致此黜免,追愧若人一介之善。外可量加褒异,以旌善人。”周舍有文集20卷流传后世。 周颙的孙子周宏正,官至太子詹事。他的父亲周宝始,任梁朝的司徒祭酒,很早就死了,他与弟弟周弘让、周弘直一起,被任职侍中护军的伯父周舍收养。十岁时,精通《老子》、《周易》等书。周舍与他谈话,总是很吃惊,说:“看你如此聪明机智、敏捷伶俐,后世的名声,一定在我之上啊。”河东的裴子野对他很赏识,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15岁时,被征召补充为国子监生,还在国学里讲《周易》,学生们争相传抄他的讲稿。因为春天才入学,冬天就要应举,学校管理部门说他在校学习的时间太短,不让他参加考试。博士就亲自来洽谈,说:“周弘正他还年不满十八,就能自讲一经,虽说是个学生,实际上堪为师表,不用策试了。”一出仕就任梁太学博士。晋安王是丹阳尹,让他当主簿。外放任鄴令。他的母亲去世后,周弘正辞官守孝,孝满后历任曲阿、安吉令,普通年间任司义侍郎。周弘正迁升国子博士后,在城西设立士林馆,自己住在那里讲学。一时间不论是朝廷官员还是民间士子,都来听他讲学,感到受益匪浅。周弘正学识渊博,看问题高瞻远瞩。大同末年,他曾对弟弟周弘让说:“国家就要有厄运了,几年内当有兵起,我和你都不知道要逃到哪里去呢。”等到梁武帝接纳了侯景,他马上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对周弘让说:“动乱就要开始了。”不久侯景作乱,京城陷落,王僧辩带兵讨伐侯景,他的弟弟周弘直、周弘让立即领兵响应。元帝感念他们兄弟忠勇,授周弘正为黄门侍郎,直侍中省,很快又迁升为左民尚书、散骑常侍。 敬帝时任大司马王僧辩的长史,行扬州事。太平元年,任侍中,领国子祭酒,迁升太常卿、都官尚书。高祖受禅,任太子詹事。天嘉元年,仍任侍中、国子祭酒,亲自去长安迎接高宗,三年后才从周朝回来,诏授金紫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领慈训太仆。废帝时,周弘正任都官尚书、总知五礼事,仍授太傅长史,加明威将军。高宗即位,迁升特进,重领国子祭酒,豫州大中正,加扶。太建五年特许到东宫讲《论语》、《孝经》,太子因为周弘正是朝廷老臣,德高望重,对他十分敬重,虚心求教。天嘉六年他病死于任上,时年79岁。谥曰简子。所著《周易讲疏》16卷,《论语疏》11卷,《庄子疏》8卷,《老子疏》5卷,《孝经疏》2卷,《集》20卷,流传于世。他的儿子周坟,官至吏部郎。 周弘正的两个弟弟:周弘让性格简素,博学多通,天嘉初,以白衣领太常卿、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周弘直幼而聪敏,初任梁太学博士。天嘉中,历国子博士、庐陵王长史、尚书左丞、领羽林监、中散大夫、秘书监,掌国史,迁太常卿、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 周宏正、周宏让、周宏直三兄弟还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各有诗篇传世。老王岗安城周姓,自汉朝一脉相承,历时千载,代代人才辈出,此现象几乎能称奇迹。可惜自宋朝以来,老王岗安城周氏家族,经历战乱,纷纷外出做官或逃亡外地,最终遍布全国,又多集中在江浙一带,而留居安城的周姓后人,已经多是平民百姓。不由人不油然生叹: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来源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