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605 字 13 图 预计阅读时间: 5 分钟 由于正常肺内含有气体,极大限制了超声的应用。然而,利用超声扫查胸部时所出现的一些常见伪像,可协助识别肺部的一些病理变化。另外,超声设备便于携带,可在患者床边进行,可弥补其他影像方法的不足。 墨西哥的 Ñamendys Silva 等人就肺部超声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文章发表于 2018 年第 4 期的 Ultrasound Q 杂志上(PMID:29683962)。 肺部超声基础 肺脏超声检查推荐采用具有较大穿透力的 1-3.5 MHz 的低频探头。胸前区正常超声所见及示意图如图 1 所示,纵行扫查肋弓时可显示所谓的「蝙蝠征」(图 2)。
肺部超声常见术语 肺脏超声检查时常见的术语包括 A 线、C 线、B 线、Z 线、E 线、胸膜线、胸膜滑动征等。 胸膜线:位于 2 根相邻肋骨之后的 5 mm 位置,厚约 2 mm,正常情况下可随呼吸运动而上下活动(胸膜滑动征)。 A 线:为水平伪像,指平行于胸膜线的多个短线状强回声,是声波在胸膜处发生的混响效应,其间距相等(图 3)。
C 线:为水平伪像,与 A 线相似,但间距不等,表示肺实变。 B 线:垂直于胸膜线并指向肺实质的三角形伪像,其纵深可长达 17 cm,并可与胸膜同步滑动(图 4)。若出现 3 条以上的 B 线且彼此间距< 7 mm 时,表示间质性水肿,若间距<3 mm 时,称为彗尾征(图 5),系由间质性水肿所引起的混响伪像。
E 线:见于胸部皮下气肿。与 B 线类似,与胸膜线垂直,但 E 线起点位于胸膜线以上的胸壁皮下,表现为略高回声的束状伪像(图 6)。
Z 线:与 B 线相类似,起自于胸膜线并与之垂直,但深度仅 2~5 cm,不与胸膜同步运动,无显著临床意义,偶可见于气胸(图 7)。
气胸 气胸在二维超声上表现为胸膜滑动征及 B 线消失,胸膜线变为带状低回声,混响伪像增多。 在 M 型超声上,正常的胸膜滑动征表现为「沙滩征」,气胸时则变为「条码征」(图 8),但以「肺点征」对气胸的特异性最大,可达 100%。所谓「肺点征」是指「沙滩征」与「条码征」相互过渡的区域(图 9)。
肺泡-间质综合征 本病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肺水肿等多种病变过程,超声上表现为慧尾征,其中的 B 线的多少与受累的肺泡-间质数量有关(图 10)。
肺实变 肺炎、肺不张、肺肿瘤等均可出现肺实变,超声可表现为实质性回声区,貌似肝脏组织,如能显示到膈肌,则易与肝脾相区别(图 11)。
胸腔积液 为脏层与壁层胸膜之间的无回声暗区,合并压缩性肺不张时,可出现「海蜇征」或「舌头征」(图 12)。
在呼吸机使用上的作用 超声设备可置于重症患者床前,用以发现胸腔积液及肺实变等病理变化,实时评价患者心功能,了解呼吸过程中膈肌厚度变化情况等,可协助指导呼吸机使用及其撤机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