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奥波特·斯托科夫斯基 能够窥探到古典音乐殿堂的朋友,入门的路径各有不同。我知道的,就有爱玩儿《魔戒》游戏,而听上了瓦格纳的《尼伯龙根指环》,从而得以登堂入室。而相当多的人从幼时就对古典音乐发生了浓厚兴趣,这,主要得益于一部美国卡通电影,现在叫动漫,它就是风靡全球已达80年的《幻想曲》。电影的制作商当然是迪士尼,而影片的灵魂,音乐设计和指挥,却是已经年近花甲的利奥波特·斯托科夫斯基(1882年4月18日-1977年9月13日),他也因此成为唯一获得奥斯卡特别奖的古典音乐指挥家。 斯托科夫斯基不是一个随和的人,个性强烈。他坚持说自己出生在1887年,并且极力否认自己的母亲是爱尔兰人,甚至不惜中断了一次广播现场音乐转播,而与主持人为此大吵一架!事后,人们经过多方查证,主持人介绍的完全正确。在以后对他的介绍中,人们会看到这样一句话:斯托科夫斯基极力掩盖自己出生的真实日期。在他著名的一次跳槽中,也显示了这种独特的个性,那是在1912年,他大声表示自己不是被辛辛那提乐团解雇的,“对于一个自己不断公开要求卸任的人来说,不可能再去解雇他。”然而背后的事实却是,他为了更好的发展背弃了培养他成名的“娘家”,这让辛辛那提交响乐团的董事会愤愤不平了许久。而斯托科夫斯基则变成了一支伟大的美国乐团的头头,不,应该说,他使一支平常的乐团变成了一支伟大的乐团,它,就是费城交响乐团。在执棒之初的几年中,他从容不迫,给每个人留下了清醒节制的好印象。但是不久,他的刚烈的个性与创新就开始加速。 新音乐的推动者 这个名单还包括欣德米特、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考威尔、艾希海姆、肖斯塔科维奇和沃恩·威廉斯。他以无以伦比的热忱和超人的毅力,把这些首演变成了史诗般的事件。也正是这些首演,使他成为很多作曲家的朋友,在音乐圈建立了良好而广泛的人脉,同时大大提高了现代音乐在美国的知名度和听众对这些音乐的接受程度。斯托科夫斯基因此成为新音乐推动者的楷模。 新音响的开拓者 在他离开已经被他打造成为美国顶尖乐团的费城交响乐团后,他把对音响的开拓与追求带到了指挥的所有乐团,包括全美青年管弦乐团、NBC交响乐团、纽约市立交响乐团、好莱坞碗型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美国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著名乐评家H.C.勋伯格指出:“斯托科夫斯基比音乐史上任何指挥都要注重音响,而且是纯粹的音响。音响对他而言比结构、形态或逻辑都要重要。”并且称赞他把费城交响乐团缔造成“一支前所未有的杰出乐团,成为色彩、精准、力量和技巧的奇观。” 说到斯托科夫斯基对音响效果的追求,不能不提到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RCA公司录制的《狂想曲集》(Rhapsodies)。这张由于用了斯托科夫斯基满头银发的侧面肖像做封面,而以“白头佬”著称的唱片,震烁音响界,被奉为是RCA的“LIVING STEREO”系列中最杰出的录音之一。长期以来被音乐爱好者们作为音响器材的试金石。如果这张唱片不能使人享受到所有乐器的音色质感之美,那绝对是音响系统出了问题,已经是音乐爱好者们的共识。 美国空中交响乐团 这个不朽的发烧录音自1960年诞生以来,唱片公司不知再版了多少次。从180克黑胶密纹唱片、20比特处理CD、HDCD、XRCD、到现在的SACD,每当世界上出现唱片新科技,这个录音都会率先再版上市。事实证明,斯托科夫斯基的音响开拓得到了举世公认。 新领域的探索者 如果以为斯托科夫斯基的探索仅仅停留在音乐厅就大错特错了。1929年,他带领费城交响乐团首次在商业广播电台演奏古典音乐,使古典音乐从空中走进千家万户。这又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它结束了人们只有去演出现场才能聆听古典音乐的历史。还不仅如此,1934年,他和费城交响乐团又走进了电影制片厂,从而成为第一个从事电影工作的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外形俊朗,身材高大,站在那里如玉树临风,非常上镜。 1939年斯托科夫斯基与沃尔特·迪士尼合作拍摄的卡通片《幻想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以通俗形象的方式介绍古典音乐的电影。他精心挑选了巴赫的《d小调赋格与托卡塔》、杜卡的《小巫师》,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乐》,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彭奇埃利的《时间之舞》,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舒伯特的《圣母颂》等经典音乐,首次运用卡通和真人相结合的手法,配以宏大的管弦乐演奏并采用18个不同声道录音获得了轰动的效果。这种录音方法比后来的立体声录音早了将近20年。《幻想曲》的巨大成功使斯托科夫斯基成为唯一一位获得奥斯卡奖的古典音乐指挥家。他在电影中与可爱的米基对话的瞬间,成为永恒的不朽。 斯托科夫斯基热衷于音响学,这种热衷远远超出了一个乐队指挥的范畴。他曾经与一些专家在贝尔实验室进行过专门研究,很快成为广播、录音、音响环境设计与配置的行家里手。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纽约市的美国爱乐厅落成,斯托科夫斯基与其他指挥家一起被请去试验音响效果,他只指挥了几个和弦就拂袖而去,断言这种效果的音乐厅总有一天要拆掉重建。十年之后,这座音乐厅应验了他的话,花巨资重建。 在争议中超越 斯托科夫斯基的一生,永远在打破传统的束缚,热心于各种革新与试验,热衷于介绍新作品,培养新生力量,塑造独一无二的管弦乐音色。尽管这些探索不总是那么成功。我曾经收藏了一张他自己配器的《图画展览会》的唱片,与拉威尔的著名配器比较起来相去甚远。但是这些争议与瑕疵都无损于他在音乐上的魔力。 斯托科夫斯基以他的高寿不断超越着自己,一位评论者写道,他“总是能把他所热爱的音乐的精髓忠实地传达给听众,他指挥下的演出从不会流于老套而乏味。这种指挥艺术是没有其他人能够模仿的。”这也许就是斯托科夫斯基折断了指挥棒后再也不拿起它的原因,他要用双手触摸、感受和拥抱他所热爱的音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