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

 仁义礼智信amtf 2019-04-18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针对患者运用辨证方法划分为风阳上扰、瘀阻脑络、肝肾阳虚、肝郁气滞等四型,口服中药汤剂治疗。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具有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中医;辨证;偏头痛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66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22-02偏头风之病为头痛之偏向一侧者。又名偏头痛、偏头风。《丹溪心法・头风》:“偏头风,在左而属风者。”《张氏医通・诸痛门》:“偏头风者,其人平素先有湿痰,加以邪风袭之,久而郁热为火,总属少阳、厥阴二经。”以风火激动痰湿之气,可见头右痛忽移于左,左痛忽移于右。痛久不止,令人丧目。治宜祛风通络,舒肝除痰,补肝养血储血,用楚空膏、散偏剂汤、六物汤等方。一般认为,头痛偏于左者,属风属血虚或属血虚火盛;头痛偏右者,属痰属热,或气虚夹痰。可结合证候辨证论治。[1]
  1临床诊断
  1.1偏头痛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性疾病,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2-4,人群中患病率为2%-8%,常常伴有遗传病史。起病突然,发作反复,多种情况诱发。每一次发作的现象和过程大体相同。
  1.2临床最常见的为原发性头痛类型,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头痛多呈缓慢加重,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额颞部疼痛,呈搏动性,疼痛持续时伴颈肌收缩可使症状复杂化。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出汗、全身不适、头皮触痛等症状。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头痛消退后常有疲劳、倦怠、烦躁、无力和食欲差、记忆减退,思维不能集中等症状。
  1.3临床检查一般情况下血压正常,脑电图,脑血流图,头部CT一般无异常。[2]
  2鉴别诊断
  2.1丛集性头痛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又称组胺性头痛,临床较少见。表现为一系列密集的、短暂的、严重的单侧钻痛。头痛部位多局限并固定于一侧眼眶部、球后和额颞部。起病突然而无先兆,发病时间固定,持续15分钟至3小时,发作从隔天1次到每日8次。剧烈疼痛,常疼痛难忍,并出现面部潮红,结膜充血、流泪、流涕、鼻塞,多不伴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头痛中可出现Horner征。发病年龄常较偏头痛晚,平均25岁,男女之比约4∶1。
  2.2紧张型头痛紧张型头痛:又称肌收缩型头痛。头痛部位较弥散,可位前额、双颞、顶、枕及颈部。头痛性质常呈钝痛,头部压迫感、紧箍感。头痛常呈持续性,部分病例也可表现为阵发性、搏动性头痛。很少伴有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头皮、颈部有压痛点,按摩头颈部可使头痛缓解。多见于青、中年女性,情绪障碍或心理因素可加重头痛症状。
  2.3痛性眼肌麻痹痛性眼肌麻痹(painful ophthalmoplegia):是一种以头痛和眼肌麻痹为特征,涉及特发性眼眶和海绵窦的炎性疾病。为阵发性眼球后及眶周的顽固性胀痛、刺痛或撕裂样疼痛,伴随动眼、滑车和(或)展神经麻痹,眼肌麻痹可与疼痛同时出现或疼痛发作后两周内出现,MRI或活检可发现海绵窦、眶上裂或眼眶内有肉芽肿病变。本病持续数周后能自行缓解,但易于复发,适当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使疼痛和眼肌麻痹缓解。
  3辨证要点
  偏头痛的辨证,认为发病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因于肝者,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肝气郁滞,久郁化火,上扰清空而为痛。因于脾者,或脾虚生化无权,气血亏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髓失养而致头痛。因于肾者,多由房劳过度,耗损肾精,以致髓海空虚;或肾阳衰微,寒从内生,清阳失旷;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风阳上亢而致头痛。致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锥如刺者测因久病入络,血瘀络痹之故,临床以掣痛、胀痛、阵发性剧痛为辨证关键。
  4辨证治疗
  4.1风阳上扰型偏头痛证为头痛如裂、眩晕耳鸣,每因情绪激动、恼怒而诱发。心烦失眠,面红目赤,胸胁胀痛,口苦咽干,舌质红,脉弦有力。治以乎肝潜阳、熄风通络。方用天麻钩藤汤加减:天麻、川牛膝、僵蚕、佛手片、钩藤各10克,生自芍、全蝎末(冲)各5克,石决明、珍珠母、麦芽、生牡蛎各30克,炒桅子9克。口苦便秘加龙胆草;兼挟痰浊加胆南星、自芥子、石葛蒲;恶心、呕吐加法夏、陈皮。
  4.2瘀阻脑络型偏头痛头痛如链刺,痛有定处,寐差多梦,舌质紫暗,脉弦涩,治以益气活血通络。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红花5克,赤芍、桃仁、醋玄胡、川芎、佛手、酒洗地龙、川牛膝各10克,丹参、葛根、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若神疲气少加黄芪;眼胀烦躁加大麻、钩藤;恶心欲吐加法夏、竹茹;兼肾虚加拘把子、仙灵脾;食少加山檀、鸡内金。
  4.3肝肾阳虚型偏头痛时轻时重,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咽干口燥,心烦失眠,舌红苔少,脉弦细数。治以滋阴养血、补益肝肾。方用熟地、构把子、山药各15克,山莱莫、菊花、丹皮、天麻、白蔟藜各10克,土茯苓15-30克。若头痛重加醋玄胡、全蝎;五心烦热加地骨皮;血虚加当归、自芍、川芎;脘胀食少加佛手、炒麦芽、山植。
  4.4肝郁气滞型偏头痛证为偏头痛反复发作,多为搏动性,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胸闷不适,胁腹胀满,舌淡红或暗红,脉弦有力。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生白芍12克,炒积壳6克,川芎、丹参各15克,柴胡、郁金、醋玄胡、白蒺藜各10克,珍珠母30克,全蝎末5克(冲)。若口苦咽干,澳赤便秘加炒黄芬、龙胆草;恶心欲呕加法夏、竹茹;眩晕耳鸣加天麻、钩藤;皖胀不食加山檀、麦芽。
  5经验总结
  痛由内起而止于外者为祸迟;痛由外起而止于内者为祸速;其痛由百会、上星、攒竹入者为祸烈。若外有赤肿痛泪者并发外障;内有昏惑妄见者并发内障。临床上辨证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满足恢复机体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项杨.偏头痛中医药治疗近况.中医药导报,2007,13(4):104.
  [2]喻炳奎.偏正汤治疗偏头痛57例疗效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2):4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