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永远是一个国家对外的头等大事。国防完备制度健全,拥有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国防队伍对国家是必要的。

而执掌兵权的部门,也就成了国家怒而挥拳时的不可或缺的臂膀。纵观华夏历史,军事权力的首脑机构名称变化繁多。
秦汉时期,代天子执掌天下兵马大权的为“三公”中的太尉,到汉朝改为大司马。后来也有称大将军的,他们才是真正兵权的拥有者和指挥者。
隋唐时期正式设立“三省六部”,却在宋一代因领导者想制衡权臣,分裂权力,设立了“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
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与枢密院。
到明一代,正式废中书省,朱元璋甚至连丞相这一官职都给踢出了权力机构。六部开始直接对天子负责,可谓是当时中央集权制度的巅峰。
六部分设最高领导人“尚书”以及副职“侍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定六部具体职掌,并于岁终进行考绩,分其优劣,以行黜陟。

六部官员相对稳定,不得轻易调动,凡有劳绩者,则在本部升用。
自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罢中书省后,即升六部品秩:尚书为正二品(建文中曾一度提为正一品,永乐时复旧),侍郎正三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
也就是说,侍郎这一职是一部的副职分管正三品长官,而且是“堂上官”即能在衙署之大堂上处理重要公务的重要职务,即如今的国防部分管副部长。
兵部作为护国并指挥兵马大权的机构,其侍郎地位可谓是极高。
在正三品官职中,最有油水的莫过于吏部考功司侍郎(管理官员的绩效考核,大笔一挥就能决定一个官员的升贬)、工部营缮司侍郎(负责各种工程建设,贪污最为严重的官职)以及兵部的武库司侍郎。

兵部在明朝下设四个司:武选清吏司、职方司、武库司及车驾司。
武选清吏司负责掌考武官的品级、选授、升调、功赏之事,考查各地之险要,分别建置营汛。
管理少数民族聚居的土司武官承袭、封赠等事;职方司掌理各省之舆图(地图)、武职官之叙功、核过、赏罚、抚恤及军旅之检阅、考验等事。
车驾司管理天下驿站驿马以及各地军队的军马,像“孙悟空”曾担任的“弼马温”一般。
武库司专司军械的更换,制造,贮藏,以及研发,还有粮草的供应。也就是国家战略装备的研发,军队粮草供给以及整个部队的武器配发!
清人笔记《戴斗夜谈》曾记载京师十可笑:
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神乐观祈禳,武库司刀枪,营缮司作场,养济院衣粮,教坊司婆娘,都察院宪纲,国子监学堂,翰林院文章。

可见武库司的油水之足!武选清吏司侍郎其实也是一大肥差,但不及文官中的考功司,因为武官更看重军功。
一般来说,兵部尚书(如今的国防部部长)都是由兵部的左右侍郎提拔上去的。
而且侍郎这一职务有一大好处是尚书比不了的,即弘治朝之前侍郎可以进内阁,而尚书却不行。
在丞相废除后,巨大的工作量压得皇帝喘不过气来。终于在后来设置了内阁大学士这一职务,协同皇帝参政议政。
甚至在明一代有几位不爱上朝的皇帝,当时的政事几乎都是由内阁批阅再由司礼监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审核盖章再发出政令。
嘉靖、万历两朝,皇帝不上朝,国家的权力可就是牢牢握在内阁手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