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临床上学习脉诊的,读研究生的时候跟老师抄方,就喜欢坐在病人旁边,等老师把完脉,我再去摸。或者老师摸左手的时候,我就摸右手。 就这样,几年期间,摸了上万个病人的脉,慢慢地对脉诊有了一点感觉。有时候只是凭脉诊,就可以说出病人的症状。 现在坐诊的时候,也有很多病人看我长得年轻,病人也不说病情,只是让我把脉,以此来考验我。 这种情况下,我一般都可以不负众望,一边把脉,一边望诊,就可以把病人的病情说个十之七八。 我学把脉之初,也是一点感觉都没有,只能感觉脉搏的跳动。后来看了任之堂主人的《医间道》,这本书里记载了一些什么内容,我已记不清了。 我只记得看了那本书后,我摸脉的时候就特别注意抓“独”,古人常说“脉,独大独小均为病”。 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特别去关注脉的浮沉滑涩,主要是去找独大、独小、独虚、独浮、独沉的脉。 然后,在临床不断把脉,不断总结,又不断地在临床验证,才终于入门了。 下面要说的就是我学习脉诊的体会了。 学习脉诊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辨证论治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见到病人描述症状,你要能知道他是哪个脏腑出现了问题,是寒还是热,是虚还实。 因为我刚开始学把脉,是没有什么感觉的。我只能通过问诊、舌诊、望诊去判断病人的病情,然后再去感受这种病情的脉象。 (把我自己都说晕了) 比如,一个病人,她急躁易怒,舌边红,胃胀,泛酸。通过这些问诊、望诊,我可以大致判断她是肝气犯胃。然后我会去体会这种肝气犯胃的脉象。 我会在临床上不断归纳肝气犯胃证的脉象,就可以总结出: 这种肝气有余的人,她的左关脉也会比左寸、左尺脉更大一些,更浮一些,更有力一些,因为肝气犯胃了,她的右关脉可能也会“有余”。 总结出这个规律之后,如果我在临床再次摸到这样的脉象,我就可以初步判断他是肝气犯胃证,我就可以说出一些肝气犯胃的主要症状。 比如跟病人说:“你平时性子比较急躁,你的肠胃可能不太好,有可能会有胃胀、泛酸之类的症状。” 这个时候说出来的症状十有八九是对的。但我也常有说错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四诊合参的。 大概的逻辑就如下图: 图|我学脉诊的逻辑 其实这就是分析--总结--分析的过程,好像是以前看《毛选》学到的思维。这个思维不仅在学脉诊中能用上,在学习其他东西的时候,也超级有用。 前不久,去拜访过一个民间中医,据说他可以通过把脉就能知道病人肚子里包块的大小,还能知道有没有长痔疮。 去拜访他的时候,他给一个朋友看病,好像是说得挺准的,但他没有问诊,直接抓药,看他抓的药都是挑贵的抓,天麻、三七、水蛭、人参之类的名贵药材。 看到这儿,我就知道他用的是西医式的脉学,然后一点学的欲望都没有了 我承认是有一部分医生,可以通过把脉知道肚子里的包块大小,知道有没有胃溃疡之类的,但这对中医看病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中医是通过把脉判断脏腑的虚实寒热,这样才可以针对性的用药。那种西医式的把脉,把出来了胃溃疡又如何??能指导临床用药吗? 不能!!!只能在临床上吓唬吓唬病人,然后乱开一堆名贵药材挣钱罢了! (哎呀,我又愤青了~~) (路人甲:你要成为愤青,首先你要是青年,要是青年,是青年,青年,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