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接纳VS回避:为什么我们要寻找生命的意义

 舍得付出 2019-04-18

和其它生物相比,人类所拥有的意义感具有独特性。以行为主义视角来看,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为塑造它们的某种行为,强化物需要是及时的,有足够强度的。

比如在经典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试验中,若想要一个鸽子去按键,一定量的谷粒必须在按键行为发生后很短时间内出现。

但和其它生物不同,人类具有延迟满足的能力,甚至可能为了一个不能在有生之年实现的价值目标去奋斗,如宗教信仰,精神追求等,人类是意义寻求的生物,对意义感、价值观的看重彰显了人类的独特性。

意义感对人类生活特别重要。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意义疗法的鼻祖弗兰克强调那些了解自己“为何”而活的人,承受得住任何煎熬。生命意义感让人感到自己的生活是重要的,超越了短暂的存在。

弗兰克认为一个人如果找不到其生命意义,就会导致一种存在上的空虚,可能会产生三类问题。

第一类问题是心灵性神经官能症,包括抑郁、攻击和成瘾。

第二类问题是对权力、金钱和享乐的追求代替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第三类是存在空虚最严重的问题——自杀。

1

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是一种以有关人类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框架理论为基础的体验性行为心理治疗,采用接纳和正念过程以及承诺和行为改变过程,创造心理灵活性。

ACT在认知行为治疗的“第三代浪潮”中占据中心地位,其关于人类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的基本假设是:语言和认知与我们的生活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功能障碍或心理僵化,使个体不能通过持久改变的努力靠近长远的价值目标。

其中,经验性回避是阻碍个体过以价值为导向的生活的主要原因,而经验性接纳能帮助个体减少主观评判,减弱语言统治,更多地生活在当下,与此时此刻相联系,与我们的价值相联系,使行为更具有灵活性。经验性接纳和价值ACT六大核心治疗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部分。

2

在ACT中,价值指的是自由选择的,对持续的,动态的,发展着的行为模式的言语构建的结果,是对以价值为导向的行为的最大强化。总的来说,ACT价值定义强调两个方面:言语构建和行为导向。这两点分别对应着生命意义概念的认知维度和动机维度。对“生活什么是重要的”言语构建彰显个体对自己生活的理解,以价值为导向生活是个体生活的持续动力。

可见,生命意义感的概念与ACT强调的价值是一致的,可相互借鉴的。对价值的觉察和以价值为导向行动能够带来生命意义感,这正是ACT语境下的价值所强调的。

ACT的创始人Hayes指出价值观澄清是关于探究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的。此外,以价值为导向去行动,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痛苦,人在痛苦中发现在乎的东西,亦在坚持在乎的东西的过程中碰到痛苦。而生命意义感概念的提出者Steger同样强调生命意义感不是强调什么让人感觉良好,不强调快乐的结果,而强调过程,与ACT理论相一致。

而与ACT中的“价值”所不同的是,生命意义感的概念具体区分了个体已拥有的意义感和努力寻找意义感这两种不同的状态。虽然在ACT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同样特别强调“澄清价值”的重要性及临床干预方法,但在“价值”概念中未涉及人对意义的寻找。

总的来说,生命意义感的概念与ACT中的“价值”彼此相同,但又有不同的侧重。以“价值”为导向去生活能够带来存在生命意义感,“澄清价值”是寻找生命意义感的关键步骤。

3

存在生命意义感高意味着个体知道自身追求和生活目的,知道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有研究发现觉察自身内部需要,拥抱自身价值框架,将内在目标置于外在目标、物质目标之上,有助于个体作出自我认可的行为,从而从长远上增强个体心理健康。

研究显示朝生活目的迈进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比在非看重的事情上成功更能让个体感觉良好。另外有研究发现,与个体目标相一致的自身资源比与个体目标不一致(如金钱、身体吸引力、或社交技能)的资源更能预测幸福感。

在情绪方面,研究发现,存在生命意义感与积极情绪正相关,与消极情绪负相关。存在生命意义感能够有效的预测积极情绪,而且能够消减跨文化压力对个体积极情绪的消极影响。与无意义活动相比,参与意义相关联的活动与积极情绪联系更紧密。

 

生命意义对个体的创伤后恢复有重要作用。生命意义感不仅仅和日常生活的主观幸福感息息相关,还是灾难下个体求生和克服困境的动力。人口学变量、创伤事件特征、人格和认知、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等影响着创伤后成长的发生发展。其中“意义发现”是创伤后成长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许多创伤经历者最终在痛苦中发现意义,体验成长,生活满意度增强。

生命意义感与创伤后成长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创伤事件带来的觉察和反思不仅仅影响个体对事件本身的看法,还深入影响个体囊括生活方方面面的信仰与世界观,促动新的生命意义感受的产生,从而使得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超越创伤之前。

4

存在、寻找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创伤后成长的关系可能受“经验性回避”的影响。经验性回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指个体不愿意与特定的内在经验(如想法、情绪、躯体感觉、记忆、行为倾向)共处,采取措施改变这些经验的形式、频率和引发这些经验的情境。经验性回避容易导致个体过分关注结果,回避或过度尝试改变“失败”相关的体验,导致个体成长受限。

经验性回避影响寻找生命意义感的功能。经验性回避与功能失调性寻找生命意义关系密切。功能失调性寻找指个体不能面对和解决消极或具挑战性的经验,从而回避消极经验;而健康的寻找指个体全心投入生活挑战并从中收获志向与洞察。


个体是回避消极经验还是发掘积极经验会影响寻找生命意义带来的结果。回避那些引发生理唤起或消极情感的刺激,虽然暂时缓解了消极体验,但由于阻碍了情绪加工(面对才能有新的洞察),从长远来看反而会加剧消极情感。

寻找生命意义是一种过程,存在生命意义是结果,经验性回避强,可能影响寻找和存在生命意义的共生关系。前人研究表明在强调过程而非结果的文化下,寻找和存在生命意义为正相关,二者更可能相互促进,而在强调结果的文化下二者为负相关。更有研究直接表明回避倾向能够调节存在生命意义感和寻找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5

寻找生命意义感的作用在不同群体中有所不同。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寻找人生意义的强烈程度并不影响他们对生活的认知评估和消极情绪状态,但可能对积极情绪状态有影响。而对于经历地震灾害的青少年而言,寻找生命意义感与创伤后成长联系紧密。可见,在灾难事件的背景下,寻找生命意义感的重要性得以凸现。

而地震灾害往往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心理痛苦,生活目标和信念被摧毁,对生命意义的感知被削弱。在受到冲击以前,个体通常认为世界是慈善的,公正的,可预测的,但创伤事件带来的新信息与之前的这种世界观是不一致的。

个体对创伤事件的意义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威胁和可控程度,对未来的影响)与整体生命意义感的不一致程度是导致创伤后个体压力,又反过来促使个体进行新的意义构建的重要原因。

个体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世界观或者重新定义灾难性事件以进行新的意义构建,重建被破坏的生命意义感。而对于尚未形成核心信念和稳定世界观的个体而言,灾难冲击下他们罹患精神问题的风险更高。

综上,对于灾区青少年而言,能否接纳痛苦,带着痛苦重新寻找生命意义是心理家园重建的关键。

经验性接纳(经验性回避的反面)能够促进寻找生命意义感积极作用的产生。不断寻找生命意义是一个需要个体不断加深自己的理解,以宽阔的视角看待生活,从人生经验中持续提取养分的过程,要求个体有开放面对生活经验的心态。

经验性接纳是一种开放的应对风格,能够促进健康地寻找生命意义感,减弱寻找生命意义有可能带来的功能失调性行为,如回避、思维反刍,推动个体不断从当下愉快和不愉快的经验中体察意义,促进个体寻找意义的过程和结果的互相促进。

来源 | 生命意义感对主观幸福感、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