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泉港好,大家会更好!吉祥泉港,故乡峰尾,这里有海、有古城、还有亲人。本期开始,《海城峰尾》公众号特推出“故乡峰尾”专题,带您共同感悟故乡,让故乡永远珍藏在心中,不再遥远!
峰尾半岛
峰尾半岛,三面临海,一面环山。
峰尾海湾全景
这里是闽南著名的侨乡、渔乡之一。这里拥有长达13千米的海岸线,可利用浅海滩涂面积600公顷,被称为闽南四大渔业重镇之一。
峰尾海港风光
这里地居要冲,海陆交通四通八达,港阔水深,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集海洋捕捞、码头航运和海上贸易于一体的重要港口,海上运输经湄洲湾便可抵达三大洋、六大洲。
峰尾码头
如今,穿越600多年的悠悠时光,水产品捕捞仍是峰尾人们“兴岛富民”的经济支柱。
《起网》 摄影:杨福添
目前,峰尾镇仍有一支庞大的海洋捕捞船队从事捕捞生产,同时还从事滩涂养殖生产,开辟了特色养殖区如牡蛎、紫菜养殖区等。峰尾镇水产品捕捞量占据了泉港区捕捞量的80%。
峰尾滩涂养殖
这里的人们以岛为家,以海为田,世代辛勤劳作于波海浪尖,耕海牧渔,守海爱海。海资源对他们来说不仅意味着资源,更意味着幸福和未来。
峰尾船
【扬帆出海】
扬帆出海,满载而归,是所有渔船民的期盼。
夜幕下的峰尾灯火通明,这里有个天然的避风港——姑妈澳。凌晨一点多,潮位水位上涨,我们等到了远航归来的渔船。
这是一艘出发到台湾海峡海域附近捕捞的渔船,根据潮位的上涨情况,4-5天便可返航一次。
渔船刚靠岸,渔民们就忙着把捕捞到的鱼获分筐搬到岸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空逐渐露出鱼肚白,归航的人们却依旧不知疲倦,大家有说有笑地忙碌着,泛黄的灯光下,一股暖暖的收获的味道,幸福满溢。
这一次归来,稍作整顿,他们会再出发,投入新一轮的耕海征程。
海路迢迢,人来人往。出海、捕捞、商贸……这一条看似单纯的空间轨迹,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向海而生】
出海归来
长波万顷阔,大舸一帆轻,橹声何处未归船。
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饮风枕浪,向海而生,描绘了一道又一道靓丽的海上风景线。
峰尾海堤
每一个感动的时刻都是不期而遇的。走在峰尾澳的海堤边上,一股清新的海风扑面而来,带着淡淡的腥咸气息。
休渔期
休渔期时,排列整齐的渔船船队停泊在港口,海天一色中,难得地体会天人合一的和谐与宁静。
《正见夕阳海边落》 摄影:杨福添
偶尔略过一阵沉闷的汽笛声,平静的海面上泛起一道道白浪,仍有一叶扁舟在夕阳里渐行渐远。
挖海蛎的阿嬷
海滩上嬉戏的孩童、补船的大叔、挖海蛎的阿嬷;一汪蓝天倾泻,一阵鸥声掠过,一缕海风撩起发丝,给耕海牧渔的场景添加了一抹诗情画意。
补船的渔民
这一刻,流淌了千百年的乡愁忽然变得清晰。
晒海带
碰上正值海带收获的季节,海边的空地、浅滩和路面全都被海带占领。阳光下,一排又一排飘舞的海带肥硕水灵。
飘动的海带
这是生活的来源和未来的希望。从此,记忆里的乡土气息,便有了海带的腥味。
《多彩海洋》 摄影:黄良萍
近年来,随着泉港区建设“海上泉港”和峰尾镇“渔港经济区”的实施,一代又一代峰尾渔人海上生命的舞台将变得越来越精彩。
在建的峰尾一级渔港
目前,一级渔港工程的开建,将拉动渔业捕捞、休闲度假、滨海旅游的快速发展,为故乡峰尾打造海洋文化休闲旅游集聚区增添新景观。
体验型渔港经济区、互联网+渔业,更让我们未来可期!




听一夜涛声,看一场日出。这是峰尾人与大海不离不弃的相守。
船声帆影,耕海牧渔。
一切仿佛从未改变,一切才刚刚要开始。
峰尾,地处东南沿海,湄洲湾南岸,有着“小上海”美誉的辉煌过去,是未来泉港的城市中心。这里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积淀,是闽南著名的渔乡、侨乡和文化古乡,素有“海滨邹鲁”之称;这里山海环绕风光秀丽,有着浩若繁星的文化古迹;这里甲第多登文风蔚然,有许多出类拔萃的历史人物,有英才辈出的可畏后生;这里还有璀璨夺目的戏曲艺术;有名闻遐迩的建筑瑰宝。这里的人们世代以船为家,以渔为业,以海为田,走南闯北,积淀了厚实丰赡的渔航文化;这里的人们战天驯海,营造了亮丽多彩的海国文明。
